第8章 讓自己變得優秀,把人脈吸引到你身邊(1)(2 / 3)

人脈就像一張網,每個人都是網上的一個結點,有的結點非常脆弱,不能更好地連接更多的人。而有的結點則在整張網中都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它連接起了越來越多的人,這些點被我們稱之為關鍵結點。毫無疑問,這些關鍵結點的周圍的人脈是豐富的,那麼如何成為人脈網中的關鍵結點呢?方法隻有一個,那就是提升自身的價值,說得直白一些,就是被人利用的價值。

“被利用”的價值,這個詞聽起來好像過於功利了,但人際關係心理學家認為,互利是人際交往的一個基本原則。雖然我們的社會提倡奉獻和利他精神,但這是一種最高層次的人際交往境界,很難要求所有人都做到這一點。

人之所以需要與人交往,多半時候,都是想從交往對象那裏滿足自己的某些需求,這種滿足,既有精神上的,也有物質上的。所以,按照人際交往的互利原則,人們實際上采取的策略是:既要講感情,也要有功利。可以說,人際交往中的互惠互利合乎我們社會的道德規範。

如果你正在被剝削,恰恰說明你有被剝削、被利用的價值,你應該為此感到自豪,為此感到幸福。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你獲得了進步和成長,這對你來說是一筆無形的財富。

“一切都是假的,靠自己是真的。人緣也是靠自己。自己是個半吊子,哪裏來的朋友?”這句話引自高陽的《胡雪岩》,相當貼切地描寫了積累人脈的秘訣。

懂得控製情緒的人才有人脈

擁有豐富人脈資源的人通常具備較高的情商,而情商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掌控自我情緒,這是一種重要的能力,也是人區別於動物的重要標誌。人是有理性的人,而非依賴感情行事。沒有自製力的人無法承受一點兒刺激,也無法抵製一點小小的誘惑,這樣的人終將一事無成。

有一個間諜,被敵軍捉住了,他立刻裝聾作啞,任憑對方用怎樣的方法誘問他,他都絕不為威脅、誘騙的話語所動。等到最後,審問的人故意和氣地對他說:“好吧,看起來我從你這裏問不出任何東西,你可以走了。”

你認為這個間諜會立刻轉身走開嗎?

不會的!

要是他真這樣做,他就會當場被識破他的聾啞是假裝的。這個聰明的間諜依舊毫無知覺似的呆立著不動,仿佛對於那個審問者的話完全不曾聽見。

審問者是想以釋放他來使他麻痹,來觀察他的聾啞是否真實,因為一個人在獲得自由的時候,常常會精神放鬆。但那個間諜聽了依然毫無動靜,仿佛審問還在進行,就不得不使審問者也相信他確實是個聾啞人了,隻好說:“這個人如果不是聾啞的殘廢者,那一定是個瘋子了!放他出去吧!”就這樣,間諜的生命保存下來了。

很多人都驚歎於這個間諜的聰明。其實,與其說這個間諜聰明絕頂,還不如說是他超凡的情緒自控力在關鍵時刻拯救了他的生命,換回了他的自由。

情緒是人對事物的一種最膚淺、最直觀、最不用腦的情感反應。它往往隻從維護情感主體的自尊和利益出發,不對事物做複雜、深遠和智謀的考慮,這樣的結果,常使自己處在很不利的位置上或為他人所利用。本來,情感離智謀就已經很遠了(人常常以情害事,為情役使,情令智昏),情緒更是情感的最表麵、最浮躁的部分,以情緒做事,焉有理智的?不理智,能有勝算嗎?

但是很多人在工作、學習、待人接物中,卻常常依從情緒的擺布,頭腦一發熱(情緒上來了),什麼蠢事都願意做,什麼蠢事都做得出來。比如,因一句無甚利害的話,有人便可能與人打鬥,甚至拚命(詩人萊蒙托夫、詩人普希金與人決鬥死亡,便是此類情緒所為)。

又如,有人因為別人給他們一點兒小恩小惠,而心腸頓軟,大犯根本性的錯誤,就像西楚霸王項羽在鴻門宴上耳軟、心軟,以致放走死敵劉邦,最終痛失天下,便是這種柔弱心腸的情緒所為。還有很多人因為情緒的浮躁和不理智的行為而犯的過錯,大則失國失天下,小則誤人誤己誤事。

事後一旦冷靜下來,就會知道自己犯了不該犯的錯誤,這都是因為情緒的躁動和亢奮,蒙蔽了人的心智所為。所以,給自己的情緒裝一個自製的閥門吧,這樣我們才能做到揮灑自如,贏得卓越的人生。

保持自己的獨立性,讓別人依賴你

獨立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生存下去的必備能力,隻有能靠自己活著的人才能被別人尊重,才能吸引別人與自己相處,才能提升自己的影響力。缺乏獨立自主個性和自立能力的人,連自己都管不了,還能談別人依賴自己,與自己交往嗎?在社會上生存,你需要不斷地與別人交往或者參與競爭,你要獨自麵對隨時可能出現的難題與處境。因此,你必須靠頑強的自立精神克服困難,堅持前進!你必須始終保持自己的獨立性,這樣別人將會永遠需要你。別人對你的依賴性越大,你的自由空間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