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越早學會經營人脈,你就能越早成功(1)(3 / 3)

就是因為年少時結下的友誼,李強和高偉成了永遠的朋友。他們之間的關係不涉及功利、利益,是最純潔美好、最經得起考驗的。試想,如果他們都是在各自事業有成後才相識,還會有這麼深厚的情誼嗎?答案恐怕就是否定的了。

有這樣一句話:“十幾歲比智力,二十幾歲比體力,三十幾歲拚專業,四十幾歲拚人脈。”但是我們應該知道,四十歲的人脈,要從二十幾歲甚至十幾歲就開始積累。構建人脈網絡開始得越早,越排除了利害關係,彼此才能懷著一顆單純的心去結交朋友,這樣形成的人際關係才更真實可信,更結實牢固,也更值得珍惜。一般來說,越早結交的人脈,維持的時間也越久,因為這在每個人心中都代表了最純潔最不願被破壞的美好回憶。

人脈是一種可再生的資源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小國的國君,他要出門到遠方去。臨行前,他把自己身邊的三位信臣召集起來,按照各人的才幹,發給他們銀子。

後來,這個國王回國了,就把大臣叫到身邊,了解他們經商的情況。

第一個大臣說:

“主人,你交給我3000兩銀子,我已用它賺了4000兩。”

國王聽了很高興,讚賞地說:

“好,你既然在賺錢的事上對我很忠誠,又這樣有才能,我要把許多事派給你管理。”

第二個大臣接著說:

“主人,你交給我1500兩銀子,我已用它賺了1500兩。”

國王也很高興,讚賞這個大臣說:

“我可以把一些事交給你管理。”

第三個大臣來到主人麵前,打開包得整整齊齊的手絹說:

“尊敬的主人,看哪,您的500兩銀子還在這裏。我把它埋在地裏,聽說您回來,我就把它挖了出來。”

國王的臉色沉了下來說道:

“你這又愚又懶的大臣,你浪費了我的錢!”

於是收回他這500兩,給了第一個大臣,並說:

“凡是能賺錢的還要多給他;不能賺錢的,原來的也要收回來。”

這是曆史上流傳下來的有名的“馬太效應”,第一位大臣很會利用手中現有的資源,使其實現增值;第二位大臣也不錯,沒有增值但至少保住了本,說不準在第二次利用的時候就會翻倍;而第三位大臣一葉障目,認為手中的動了就不是原有的了,小心翼翼地藏著,卻不知手中資源的潛在發展。這三位大臣手中的錢就像我們自己所擁有的人脈資源一樣,形不同而質同。

把“馬太效應”放到我們現實生活中,在你剛剛開始準備創業,準備開展一個項目的時候,你可能沒有錢、沒有設備、沒有技術。不要緊,隻要你擁有掌握這些資源的人就行。

人脈對現代人而言,已經成了成功與否的最大關鍵,因為誰也無法預知自己的下一步如何。工作上的協助,生活中的資助,團隊間的互助,就連最簡單的日常生活中的細節,也能瞧出一個人“關係”的好壞!

有人五塊錢隻能買一斤蘋果,偏偏就有人能五塊錢買一斤半蘋果還帶一個橘子,或許有人會說那隻是貪小便宜,也對;但是請仔細思考,便宜人人想貪,但是能得到便宜就不是人人能做得到的!

這很簡單,因為這個人和賣蘋果的關係很“鐵”,這個人擁有了人脈資源,那他自然而然要比別人得到的多。

有人認為隻要自己行得正,坐得端,一切按照準則行事,哪裏會需要靠任何關係?這樣想在原則上是沒錯,但在取得支持的角度而言,卻經常會讓自己潑冷水,中冷箭。換句話說,自恃才華過人,但人緣奇差無比,行事作風缺乏協調性,平日又很少與人交往,這就擺明了要讓自己與世隔絕,既然如此,“局外人”又憑什麼伸出援手呢?

“生時靠人帶,死時靠人拜”,人際關係的重要再明白不過如此。中國人注重“人情關係”,如果能以情感性的人情維係人際關係,必然會出現人生中用之不竭的資源!人脈是一種可再生的資源,隻要你認真用心去編織,就會有更大的人成為你成功路上的推動者。

人脈交往中的“六度效應”和“1=250”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