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豁然開朗:換一種態度換一種心情(3 / 3)

生活中有許多事當忍則忍,能讓則讓。寬容不是懦怯膽小,而是關懷體諒。寬容是給予,是奉獻,是人生的一種智慧,是建立人與人之間良好關係的法寶。

大師雇工人

早晨5點,大師出去為自己廟裏的葡萄園雇工人。

一個小夥子跑了過來。大師與小夥子議定一天10塊錢,就派小夥子幹活去了。

7點的時候,大師又出去雇了個中年男人,並對他說:“你也到我的葡萄園裏去吧!一天我給你10塊錢。”中年男人就去了。

9點和11點的時候,大師又同樣雇來了一個年輕婦女和一個中年婦女。

下午3點的時候,大師又出去,看見一個老頭站在那裏,就對老頭說:“為什麼你站在這裏整天閑著?”

老頭對他說:“因為沒有人雇我們。”

大師說:“你也到我的葡萄園裏去吧!”

到了晚上,大師對他的弟子說:“你叫所有的雇工來,付給他們工資,從最後的開始,直到最先的。”

老頭首先領了10塊錢。

最先被雇的小夥子心想:老頭下午才來,都掙10塊錢,我起碼能掙40塊。可是,輪到他的時候,也是10塊錢。

小夥子立即就抱怨大師,說:“最後雇的老頭,不過工作了一個時辰,而你竟把他與幹了整整一天的我同等看待,這公平嗎?”

大師說:“施主,我並沒有虧負你,事先你不是和我說好了一天10塊錢嗎?拿你的走吧!我願意給這最後來的和給你的一樣。難道你不許我拿自己所有的財物,以我所願意的方式花嗎?”

許多的時候,我們感到不滿足和失落,僅僅是因為覺得別人比我們幸運!如果我們安心享受自己的生活,不和別人比較,在生活中就會減少許多無謂的爭執和煩惱。

愛跌跤的總統

曾任美國總統的福特在大學裏是一名橄欖球運動員,所以他在62歲入主白宮時,他的體型仍然非常挺拔結實。毫無疑問,他是自老羅斯福總統以來體格最為健壯的一位。當了總統以後,他仍繼續滑雪、打高爾夫球和網球,而且擅長這幾項運動。

在1975年5月,他到奧地利訪問,當飛機抵達薩爾茨堡,他走下舷梯時,他的皮鞋碰到一個隆起的地方,腳一滑就跌倒在跑道上。他跳了起來,沒有受傷,但使他驚奇的是,記者們竟把他這次跌跤當成一項大新聞,大肆渲染起來。在同一天裏,他又在麗希丹宮的被雨淋滑了的長梯上滑倒了兩次,險些跌下來。隨即一個奇妙的傳說散播了開去:說福特總統笨手笨腳,行動不靈敏。自薩爾茨堡以後,福特每次跌跤或者撞傷頭部或者跌倒雪地上,記者們總是添油加醋地把消息向世界報道。後來,竟然反過來,他不跌跤也變成新聞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曾這樣報道說:“我們一直在等待著總統撞傷頭部,或者扭傷脛骨,或者受點輕傷之類的來吸引讀者。”記者們如此這般的渲染似乎想給人形成一種印象:福特總統是個行動笨拙的人。電視節目主持人還在電視中和福特總統開玩笑。喜劇演員切維·蔡斯甚至在“星期六現場直播”節目裏模仿總統滑倒和跌跤的動作。

福特的新聞秘書朗·聶森對此提出抗議。他對記者們說:“總統是健康而且優雅的,他可以說是我們能記得起的總統中身體最為健壯的一位。”

“我是一個活動家,”福特抗議道,“活動家比任何人都容易跌跤。”

但他對別人的玩笑總是一笑了之。1976年3月,他還在華盛頓廣播電視記者協會年會上和切維·蔡斯同台表演過。節目開始,蔡斯先出場。當樂隊奏起“向總統致敬”的樂曲時,他絆了一腳,跌倒在歌舞廳的地板上,從一端滑到另一端,頭部撞到講台上。此時,每個到場的人都捧腹大笑,福特也跟著笑了。

當輪到福特出場時,他站了起來,佯裝被餐桌布纏住了,弄得碟子和銀餐具紛紛落地,他裝出要把演講稿放在樂隊指揮台上,可一不留心,稿紙掉了,撒得滿地都是。眾人哄堂大笑,他卻滿不在乎地說道:“蔡斯先生,你是個非常、非常滑稽的演員。”

絕大多數人都喜歡嘲笑別人,而不願意被別人嘲笑。在別人處在尷尬境遇時,你如果能通過讓自己出醜減少他的難堪,他一定對你非常感激。

接受自己不喜歡的事

有一次,鬆下幸之助在一家餐廳招待客人,一行6個人都點了牛排。等6個人都吃完主餐,鬆下讓助理去請烹調牛排的主廚過來,他還特別強調:“不要找經理,找主廚。”

助理注意到,鬆下的牛排隻吃了一半,心想一會兒的場麵可能會很尷尬。

主廚來時很緊張,因為他知道請自己的客人來頭很大。

“是不是有什麼問題?”主廚緊張地問。

“烹調牛排,對你已不成問題,”鬆下說,“但是我隻能吃一半。原因不在於廚藝,牛排真的很好吃,但我已80歲了,胃口大不如前。”

主廚與其他的5位用餐者困惑得麵麵相覷,大家過了好一會兒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我想當麵和你談,是因為我擔心,你看到吃了一半的牛排就倒掉,心裏會難過。”

如果你是那位主廚,聽到鬆下先生的如此說明,會有什麼感受?是不是覺得備受尊重?客人在旁聽見鬆下如此說,更佩服鬆下的人格並更喜歡與他做生意。

又有一次,鬆下對一位部門經理說:“我個人要做很多決定,並要批準他人的很多決定。實際上隻有40%的決策是我真正認同的,餘下的60%是我有所保留的,或我覺得過得去的。”

經理覺得很驚訝,假使鬆下不同意的事,大可一口否決就行了。

“你不可以對任何事都說不,對於那些你認為算是過得去的計劃,你大可在實行過程中指導他們,使他們重新回到你所預期的軌跡。我想一個領導人有時應該接受他不喜歡的事,因為任何人都不喜歡被否定。”

一個成熟的人,應該盡量從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努力接受自己不喜歡的事。這樣,他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和支持。

心與心的共鳴

女孩和他青梅竹馬,相識20年,相戀八載,她應該順理成章地成為他的妻子。但女孩一直不甘心,她總覺得兩人相處時間太長了,從無話不說到無話可說,沒有女孩所渴望的浪漫與激情。在女孩的記憶中,他一直不曾對她溫柔地說過愛。

直到有一天,他鄭重地對她說:“八年抗戰還有勝利的日子,我們該結婚了。”女孩找不出拒絕的理由,但也找不到立即應允的感覺。女孩說要考慮一下,她想讓他給她答應的理由。他竟點點頭,沒有表示任何異議。

兩人一起上街,並肩走著。到了一個拐角處,街道忽然變窄,本來在他右邊的女孩輕巧地向前一跳,跑到了他的前麵,走在他的左邊。他忽然慌了,急忙跑步趕上,將女孩拉到右邊,說了聲“危險”。一輛大卡車就在此時呼嘯而過。

並沒有驚天動地的事情發生,卡車將地上的泥水甩了他一身。他仍在嗔怪女孩:“不是告訴過你,走路要在我的右邊,為什麼不聽?”這隻是一瞬間,女孩卻感到超過一生的感動和幸福。他一直對她嗬護有加,即使走路時也要將她放在右邊的內側,他用他的身體為她遮擋左邊外側的人流及一切。

在愛的曆程中,最真最美最讓我們感念一生的往往是那些不經意地滲入我們生命中的細節,而無心的一舉一動其實包含了許許多多心與心的共鳴以及愛與愛的默契。

信譽與榮譽

要在信譽與榮譽之間進行取舍,就更可以看出一個人品行的好壞。曆史上,為謀求一己之榮而不顧信義的不乏其人,這種人隻能給自己留下千古罵名;但能不計個人榮辱而取信於人的,也大有人在。這類人把個人的榮譽看得很淡,即便由於意外的原因而無法立信守信時,他們也會於心不安而深深自責。

20世紀前期英國婦孺皆知的軍事將領托馬斯·愛德華·勞侖斯,長期轉戰於阿拉伯國家,後來卻由於英國當權集團的原因,使他失信於阿拉伯人民。因而他深感良心有愧,拒絕接受英王的授勳,並且自動退出政治舞台而隱姓埋名。他的品行,曾得到丘吉爾的高度評價。

勞侖斯一生與阿拉伯國家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曾幾次去中東,進行過考古工作和勘測工作,對中東風情作了詳細的了解。後來由於戰爭的需要,加上他對阿拉伯風土人情的豐富知識,勞侖斯被派去中東,協助英國政府扶植的由侯賽因父子建立的傀儡政權。從此,勞侖斯踏上了中東沙漠遊擊戰爭的舞台,並一舉成名。

長年的沙漠遊擊戰,使勞侖斯完全適應了純粹的阿拉伯遊牧戰鬥生活。他與阿拉伯人民並肩作戰,為推翻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對阿拉伯地區400年的統治,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深受阿拉伯人民的信任。而勞侖斯也一直向侯賽因父子保證:整個阿拉伯地區在戰後將組成一個統一獨立的國家。這使阿拉伯人民對他寄予厚望。

誰知在戰爭結束後,英國政府卻與法國達成秘密協議,對阿拉伯人民實行分而治之。這個協議使勞侖斯震驚,他痛感自己被出賣而失信於阿拉伯人民,因此,他斷然拒絕接受英王的授勳,並主動退出了政治舞台。

勞侖斯一生本來就十分厭惡揚名,加上感到良心受到了譴責,便過起了隱姓埋名的生活。可是,許多專門獵取名人軼聞的記者對其窮追不舍,勞侖斯隻好幾易其名並專心於寫作。後來在一次車禍中,勞侖斯失去了生命。

勞侖斯一生建立的戰功令人矚目,而他那因失信(雖然不是他自己造成的)的自責,對名譽不屑一顧的品德,更加受到世人的稱讚。在勞侖斯的葬禮上,丘吉爾曾流著眼淚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英國人走了!”

麵對生活中的信譽和榮譽,如何選擇,如何放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講求信譽是衡量一個人品德的標誌之一。信守諾言,會令人信服而受人尊敬;背信棄義,則會被人看輕而遭唾棄。

戰勝欲望的高度

一位攀登者和他的向導曆經千辛萬苦來到了世界之巔的珠穆朗瑪峰,在此之前,世界上沒有人到過這樣的高度。

世界之巔與他們隻有短短的兩米,其中一個人隻要向前跨幾步,就可以成為這個世界的第一。而這幾步,對於誰來說都易如反掌。這時,這位從新西蘭來的攀登者對向導說:“這是你的家鄉,你先上吧。”這位老實的夏爾巴人並沒有聽清楚戴著氧氣罩的朋友的話,隻是從他的表情和恭讓的手勢中,明白了他的意思。丹增向前走了幾步,登上了世界之巔,他在那裏留下了人類的第一個腳印——他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登上珠穆朗瑪峰的人。布拉裏隨後跟上,他們在世界之巔緊緊擁抱,他們高呼著:“我們成功了。”

攀登者名叫希拉裏,向導叫丹增,他們衝頂的時間是1953年5月29日。身居都市的希拉裏知道這幾步對於自己的意義,他最大的理想甚至是活著的最大希望,就是能夠第一個登上珠峰。但在巔峰前的幾步距離裏,他戰勝了自己的欲望,而把這個機會讓給了身居此地的夏爾巴人,他認為,隻有和珠峰朝夕相處的夏爾巴人,才有資格第一個登上珠峰。

人最難戰勝的是自己的欲望,欲望的高度要比珠峰高得多。但50多年前的那一刻,讓人們看到了人性中最為善良、最為燦爛的一麵,比起衝頂的那一瞬間,或許更加輝煌。

在你一生的欲望唾手可得的時候,拿下它,你就擁有了值得驕傲的回憶,放棄它,你卻能得到一個全新的開始——不必依靠回憶度日,你每一分鍾都能創造出新的巔峰。

不同的聽力

有一位長年住在山裏的印第安人,因為特殊的機緣,接受一位住在紐約的友人邀請,到紐約做客。

當紐約友人引領著印第安朋友出了機場正要穿越馬路時,印第安人對著紐約友人說:“你聽到蟋蟀聲了嗎?”

紐約友人笑著說:“您大概坐飛機坐太久了,這機場的引道連到高速公路上,怎麼可能有蟋蟀呢?”

又走了兩步路,印第安朋友又說:“真的有蟋蟀!我清楚地聽到了它們的聲音。”

紐約友人笑得更大聲了:“您瞧!那兒正在施工打洞,機械的噪音那麼大,怎麼會聽得到蟋蟀聲呢?”

印第安朋友二話不說,走到斑馬線旁安全島的草地上,翻開了一段枯倒的樹幹,招呼紐約友人前來觀看那兩隻正高歌的蟋蟀!

隻見紐約友人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直呼不可能:“你的聽力真是太好了,能在那麼吵的環境下還聽得到蟋蟀叫聲!”

印第安朋友說:“你也可以啊!每個人都可以的!我可以向你借你口袋裏的零錢來做個實驗嗎?”

“可以!可以!我口袋裏大大小小的銅板有十幾元,您全拿去用!”

紐約友人很快地把錢掏出來交給印第安友人。

“仔細看,尤其是那些原本眼睛沒朝我們這兒看的人!”說完話,印第安友人把銅板拋到柏油路上。突然,有好多人轉過頭來看,甚至有人開始彎下腰來撿錢。

“您瞧,大家的聽力都差不多,不一樣的地方是,有的人專注的是錢,有的人專注的是自然與生命。所以聽到與聽不到,全然在於有沒有專注地傾聽。”

人總是把心思集中在一個目標上,就這樣成了目標的奴隸,再也無心去領略生命中的萬千風景。自然中的一切,都有自己生命的意義、尊嚴與光榮,你為什麼不可以?

心“熱”的代價

宋濂是明太祖朱元璋最為倚重的文化重臣,將他聘之為文學顧問。每每召進宮中,問及文學之事,促膝談罷,賜以禦宴。從此朝中大臣,亦對之刮目相看,尊崇有加。偏偏這位文化大師,文章清明,名利麵前則糊塗愚昧。他覺得官位還不高,名聲還不響,群臣的眉眼還不順。冥思苦想之後,他心生一計。

一日上朝,他上一奏折,提出要告老還鄉,精明的朱元璋一眼就洞穿了他的灰色心理:通過皇帝當眾百般挽留,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聲望。這位農民出身的皇帝從來就不欣賞文人的雕蟲小技,於是略做沉吟,就恩準了他“出世”的請求。這是令宋學士死都沒有想到的結局。怎奈玉口金言,難收成命。無奈之下,他又厚著老臉勉勉強強地征得皇帝每年召見他一次的“恩寵”,便灰溜溜地下了朝。

以後每年,他先征得皇上恩準,上朝一次。可幾年過去,他越來越覺得,皇帝的問候中已少了那份真誠;群臣的招呼聲裏沒了以前的那份敬重;他的每年一次的朝見有點像例行公事,滋味索然。

對!何不讓自己的兒子代自己應付那痛苦的過程?他又做出了一個斷送自己生命的錯誤決定。皇上盛怒,以欺君之罪處以流刑。一代文化大師,悲悲切切,便慘死在流放途中。

為了虛名、浮名、功名,很多人都付出了生命代價,因此說這就是追逐名利的後果。

不要替別人開門

一位女士在聖誕節期間,帶著她5歲的兒子在一家大百貨公司購物。她認為,當兒子看到這家百貨公司的裝飾、櫥窗展覽以及聖誕玩具之後,一定會十分高興。她拉著兒子的手,走得很快,使得兒子那雙小腿幾乎跟不上。兒子開始大哭大鬧,緊緊抓住母親的外衣。“老天爺,你到底怎麼了?”她很不耐煩地訓斥兒子,“我帶你來,是要你分享一下聖誕節的氣氛。聖誕老人不會把玩具送給那些又哭又鬧的孩子的。”兒子還是吵鬧不休,她則忙著搶購聖誕節前最後一分鍾大拋售的物品。“如果你不馬上停止吵鬧,我以後永遠不再帶你出來買東西了。”她警告他。“哦!對了,是不是因為你的鞋帶鬆了,被鞋帶絆住了?”她一邊說,一邊就在台階上蹲下來,替她的兒子綁鞋帶。

就在她蹲下來的時候,她湊巧抬頭看了一看。這是她第一次透過5歲兒子的眼睛來看一家大百貨公司。從那個角度望上去,看不到美麗的商品、珠寶飾物、禮物、裝飾美麗的櫃台,或是玩具,所能看到的全是迷宮似的走道,到處都是煙囪似的長腿和背影。這些大山似的陌生人,一雙腳猶如溜冰板,他們推來推去,又搶又奪,又奔又跑。這種情形不僅不好玩,簡直可怕極了!她立即決定把她的小孩子帶回家,並對自己發誓說,絕對不再把她的想法強行加在他身上。

在他們走出百貨公司途中,這位母親注意到,聖誕老人坐在一個裝飾得像北極風景的亭子裏。她想,如果能讓她的小孩子親自與聖誕老人見麵,將會使他忘掉方才那可怕的一幕,而讓他記得采購聖誕物品是一次愉快的活動。

“去和其他的小孩子一樣,等一等坐到聖誕老人的膝上。”她這樣哄著他,“告訴他,你希望得到什麼聖誕禮物。你在講話時要麵帶笑容,這樣,我才能替你拍照,並把照片鑲入我們家的相冊中。”

雖然他們已經見到一位聖誕老人站在百貨公司大門口外麵搖著鈴,另外還有一個聖誕老人在購物中心內,但這位母親還是把她的小兒子推向前,要他和這個聖誕老人做一番愉快的交談。這個怪模怪樣的男子戴著假胡須和眼鏡,身穿紅色外衣,紅衣裏還塞了一個枕頭,他把這個小男孩抱在膝上,哈哈大笑,然後用手指輕觸小男孩的肋骨,向他搔癢。

“你想要什麼聖誕禮物呢?孩子。”聖誕老人很和藹地問道。

“我想下去。”小男孩輕聲回答說。

對小男孩來說,這個聖誕老人隻是個陌生人。他在前麵已經看到了兩個聖誕老人,但他的母親卻要他坐上這個“真正的”聖誕老人的膝蓋上。對一個5歲的小男孩來說,在一間擠滿了匆忙的成年人的百貨公司裏,進行最後5分鍾的大搶購,絕對不是一件好玩的事。

佛講眾生平等,這種平等體現在看待一切人與事物上,它告訴我們,不要把你的意誌強加到別人的身上,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經驗。尊重對方的想法,在充分了解對方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有效的交流。同時,注意聆聽對方的談話。適時地問問對方的想法和觀點,也有助於拉近彼此的距離,創造出和諧良好的交際氛圍。

化敵為友

富蘭克林總統年輕的時候,他把所有的積蓄都投資在一家小印刷廠裏。他很想獲得為議會印文件的工作,可是出現了一個不利的情況,議會中有一個極有錢又能幹的議員,卻非常不喜歡富蘭克林,並還公開斥罵他。

這種情形非常地危險,因此,富蘭克林決心讓對方喜歡他。

富蘭克林向他的敵人借10塊錢?不是!他所請求的,令對方非常的高興——這個請求觸動了對方的虛榮心,使他覺得獲得了尊重。這項請求,很巧妙地表示出富蘭克林對對方的知識和成就的仰慕。

下麵就是富蘭克林自己敘述的經過:

聽說他的圖書室裏藏有一本非常稀奇而特殊的書,我就給他一封便箋,表示我極欲一睹為快,請求他把那本書借給我幾天,好讓我仔細地閱讀一遍。

他馬上叫人把那本書送來了。過了大約一個星期的時間,我把那本書還給他,還附上一封信,強烈地表示我的謝意。

“於是,下次當我們在議會裏相遇時,他居然跟我打招呼(他以前從來就沒有那樣做過),並且極為有禮。自那以後,他隨時樂意幫忙,於是我們變成很好的朋友,一直到他去世為止。”

富蘭克林離世已經150多年,而他所運用的心理辦法,也就是請求別人幫你忙的心理辦法,可以說對我們今生今世都有效。

給人充分的尊重與友愛,就是敵人也會變成朋友。有時會讓你受益終生。

欣賞你的對手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周瑜是東吳的大將,他聰明過人,才智超群。然而,他卻妒忌心極重,容不得超過自己的人。他對諸葛亮一直耿耿於懷,幾次想除掉諸葛亮,卻未能得逞。赤壁之戰,周瑜損兵折將,費了不少錢糧打仗,卻讓諸葛亮從中得了大便宜,氣得周瑜“大叫一聲,金瘡迸裂”。後來,周瑜用美人計,騙劉備去東吳成親,被諸葛亮將計就計,結果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氣得周瑜又“大叫一聲,金瘡迸裂”。最後,周瑜用“假途滅虢”之計,想謀取荊州,被諸葛亮識破,四路兵馬圍攻周瑜,並寫信規勸他,周瑜仰天長歎“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

關注競爭對手,並非攻擊競爭對手,更不是消滅競爭對手,而是接受競爭對手的存在,嚴格自律、良性競爭。惡性競爭不僅損人而且害己,而良性競爭卻可以增強自身的危機感與緊迫感,在競爭中取得發展。

分享目標

你見到雁群為過冬而以“V”字隊形向南方飛行的情景嗎?你也許知道某種科學論點說明它們為何如此飛。當每一隻鳥展翅拍打時,造成其他的鳥立刻跟進,使得整個鳥群抬升。借著“V”字隊形,整個鳥群比每隻鳥單飛時,至少增加了71%的飛升能力。當領隊的雁疲倦了,它會輪流退到側翼,另一隻雁則接替飛在隊形的最前端;飛行在後的雁則會利用叫聲鼓勵前麵的同伴來保持整體的速度;當一隻雁脫隊時,它立刻感到獨自飛行時的遲緩、拖拉與吃力,所以很快又回到隊形中,繼續利用前一隻雁所造成的浮力。

分享共同目標與集體感的人們可以更快、更輕易地達到他們的目標。如果我們擁有大雁的感覺,我們將像它們一樣互相扶助,憑借著彼此的衝勁、助力而更好地發展。

假幣的啟示

終於熬到下課,辰盯住被一群嘰嘰喳喳的女同學圍著的老教授。好歹等女生們散盡,他才跨前一步,把錢遞上。這時,辰腦袋嗡地一聲響,大片空白,他感到一種滅頂之災的降臨。還好還好,老教授點點頭,裝在上衣兜裏。

辰這一夜都沒有合眼。那錢是單獨交的,萬一老教授發現了呢?為了進到這家文學院深造,他賣光了所有的藥材,沒想到收到三張假幣!他已經沒有更多的錢了,逼急了才出此下策,但他又怕被識破。同學們個個都是貴胄公子,隻有他一個窮孩子,假幣的事如果抖落出來,他如何混得下去?

辰決定主動坦白。

次日,辰恭候在老教授上班必經的路上,見到他說:“老師,昨天交的錢……”

老教授立刻板起臉來:“別提你的錢!”

辰魂飛魄散。卻聽老教授說:“早不交晚不交,偏我揣了你的錢,在市場上被小偷割了兜。”

啊呀,謝天謝地!辰一邊偷開心,一邊回到教室。這賊其實是幫了我呢,辰想。

興奮之後,辰又陷入苦惱。畢竟老教授損失了那麼多錢,並且直怪他學費交得遲!想到老教授總穿一件皺巴衣服的寒酸樣,他心裏就涼了。辰想,好好努力吧,非出人頭地不可,有朝一日我會加倍報償這位善良無辜的老人。

辰勤學苦幹,不斷寫出好文章,老教授時常當眾誇讚。每當這時,辰就暗自說道:等著,老師。

學期滿了,辰交了大運,一步登天,闊步文壇,名聲大得嚇人,辰從此再也不愁沒錢了。

辰依然惦記著那可憐兮兮的老教授,該徹底了結這塊心病了。他為老教授準備了1萬元現金,專程來到北京。

老教授高興地說:“學生出了大名,不忘師德,這就好。”

吃飯時,辰鼓足全部氣力,向老師認錯:“老師,我交給你的2000元學費中,混著三張該死的假幣……”他眼圈紅了,並結巴起來。

老教授哈哈大笑:“三張假幣你還沒忘呢?在,我留著呢,如今積什麼的都有,我積幾張假幣有何不可。”說著從一本影集中取出了當年的三張假幣。

“老師,您不是說被賊給偷了嗎?”辰目瞪口呆。

“假話,興你假幣就不興我假話啦?”

“為什麼?您當時完全可以拆穿我。”

老教授的臉立刻嚴峻起來:“揭穿容易,但是我更知道一個山裏來的孩子有多艱難,這樣做對他產生的後果不堪設想,為了區區300元抹殺一個人才,很不值。”

“老師,”辰撲通一聲跪了下來,淚流滿麵,“我不回去了。我還要跟您學幾年。您一定要收留我!”

每個人都需要更多機會,尤其是在做錯事的時候。如果不給人機會,茫茫人海,有資格活下來的又有幾個?

感恩的心

那是在洛杉磯郊縣的一個早晨,戴爾正在一所旅館大堂的餐廳裏就餐,他看見有三個黑人孩子,正趴在餐桌上寫著什麼。當問他們在做什麼時,年紀最大的孩子回答說正在寫感謝信。

他那副理所當然的神情讓戴爾十分疑惑。這三個小孩一大早起來寫感謝信?戴爾愣了一陣後追問道:“寫給誰的?”

“給媽媽。”

戴爾更加好奇。

“為什麼?”戴爾又問道。

“我們每天都寫,這是我們每日必做的功課。”孩子回答道。

哪有每天給媽媽寫感謝信的?戴爾感到困惑不已。他湊過去看他們寫的信。老大在紙上寫了八九行字,妹妹寫了五六行,小弟弟隻寫了兩三行。再仔細看其中的內容,卻是諸如“路邊的野花開得真漂亮”、“昨天吃的比薩餅很香”、“昨天媽媽給我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之類的簡單句子。

戴爾心頭一震。原來他們寫給媽媽的感謝信,是記錄他們幼小心靈中感覺很幸福的一點一滴,而不是專門感謝媽媽給他們幫了多大的忙。他們還不知道什麼是感恩,但知道對於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應心存感激。他們感謝母親辛勤的工作、感謝同伴熱心的幫助、感謝兄弟姐妹之間的相互理解……他們對許多我們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事,都自然而然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感恩不一定要感謝誰的大恩大德,但它可以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善於發現美並欣賞美的道德情操。

生命本該充滿了感動。如果你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努力為別人付出,你就會發現,有那麼多人也和你走著一樣的路,一樣用心去愛著這個世界,你就會覺得自己並不孤獨,全世界哪裏都有你的弟兄,哪一個都值得你感動。

三小時的方便與不便

一位台灣女士講過這樣一件事:那天她跟老公幸運地訂到了票回婆家,上車後卻發現,有位女士坐在我們的位子上。老公示意我先坐在她旁邊的位子,卻沒有請這位女士讓位。

我仔細一看,發現她右腳有一點不方便,才了解老公為何不請她讓出位子。

他就這樣從嘉義一直站到台北,從頭到尾都沒向這位女士表示這個位子是他的。

下了車之後,心疼老公的我跟他說:“讓位是善行,但我們路途這麼久,大可中途請她把位子還給你,換你坐一下。”

老公卻說:“人家不方便了一輩子,我們就不方便這3小時,沒關係啦!”

聽到老公這麼說,我相當感動,有這麼一位善良又為善不欲人知的好老公,讓我覺得世界都變得溫柔許多。

多為別人想想,不要隻是一味地自私自利,盡一己之力又何妨呢?

多做點善事也很好,這個世界上就是需要像這樣,多一點溫暖,也多一點體諒,世間才會有許多美好的事。

愛抱怨的人,讓牢騷成了自己的跛腳,一輩子都不方便。而甘心吃虧的人,卻因著他的付出,給自己贏來了不知多少方便。

經驗

有一年,一個登山隊要攀登一座雪峰,想把足跡留在峰頂上。於是,這個登山隊開始了登山前的準備。食品、藥品及其他登山器材都備齊了。這時,有一位專家提醒說,別忘了多帶幾根鋼針,因為在高寒的雪山上麵,燃氣爐的噴嘴極易堵塞,需要用鋼針疏通。一位老登山隊員負責帶鋼針,但是,他並沒有聽從專家的忠告,而是隻帶了一根。因為憑著自己的經驗,他認為有一根鋼針已經足夠了。

遺憾的是,這支登山隊最終也沒有能把腳印留在山頂上,登山隊員一個也沒有能再回來。問題就出在鋼針上。那根鋼針在使用時,不慎崩斷了,由於僅僅帶了一根鋼針,燃氣爐無法使用,隊員們斷了飲食,最後全部陷入了絕境。

對人生而言,經驗確實是一筆財富。但是,篤信自己的經驗,對他人的勸告不加選擇地一概拒絕,完全憑自己的經驗辦事,有時非但不會成功,反而會把事情辦得更糟,甚至會因此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擁有經驗而又懂得如何利用經驗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把最壞的日子捱過去

凡·高在成為畫家之前,曾在一個礦區當牧師。有一次他和工人一起下井,在升降機中,他陷入巨大的恐懼。顫微微的鐵索軋軋作響,箱板在左右搖晃,所有的人都默不作聲,聽憑這機器把他們運進一個深不見底的黑洞,這是一種進地獄的感覺。事後,凡·高問一個神態自若的老工人:“你們是不是習慣了,不再感到恐懼?”這位坐了幾十年升降機的老工人答道:“不,我們永遠不習慣,永遠感到害怕,隻不過我們學會了克製。”

有些生活,你永遠也不會習慣,但隻要你活著,這樣的日子你還得一天一天過下去,所以你就得學會克製,學會忍耐。你不習慣黑夜,但黑夜每天適時而來,你忍耐著,天就亮了;你不習慣寒冷的冬季,但冬天的腳步漸漸逼近,你忍耐著,那春天還會遠嗎?

倘若拾到錢

有兩個窮人,實在還不了債,趁黑夜外逃了。跑出很遠,天也快亮了,兩人心情也不那麼急迫了,就邊聊天邊趕路。

其中一個人說:“咱們這麼走著,要是撿到一大筆錢的話,你說應該怎麼辦?”另外一個人說道:“如果撿到那麼多錢,甭說,見麵分一半兒,得給我一半兒嘍!”剛才那個說:“你想什麼呢?錢這東西,誰撿了就是誰的,憑什麼我要分你一半呢?”另一個急了:“噢,咱們一同出門,一起趕路,撿到錢了,你獨吞啦!你是個貪財鬼,根本不夠朋友!”他越說越激動。那個也急了:“你說什麼?你再說一遍!”“說就說,我怕你呀?”話音未落,兩人就扭打起來,打得不亦樂乎。

這時,從對麵走過來一個人:“喂,你們這是幹什麼呀?到底為了什麼呢?”說著,插在二人當中拉架。一個說:“你看,我們兩人一塊兒出門,這小子撿著了錢,他不說分給我,要獨吞!”又一個說:“我撿到的,就得歸我,我願意給誰就給誰,不願意就不……”話沒說完,另一個伸出拳頭,又打了過來:“我叫你不願意,嚐嚐我這個‘通天炮’吧!”勸架的說:“你們別著急,讓我幫你們倆和解和解。這撿的錢到底在哪兒?一共是多少啊?”這一問,兩個人都傻了,異口同聲地答道:“還沒撿到手哩!”過路的人說:“這不是沒影兒的事嗎?錢還沒到手呢,打的哪門子架呀?”這一句話提醒了兩個人,他們都覺得非常不好意思。

錢還沒撿到就為分錢而大打出手,著實可笑。但這種事在我們的生活中卻很常見,事情還沒發生,大家就在算計利益得失,勾心鬥角。提醒這些被貪欲衝昏了頭腦的人們:專心做你手頭的事吧,這是你能抓住的實際利益。

隻需彎一彎腰

一位大學畢業生前去汽車公司應聘。麵試中,前麵幾位比他更有優勢的應聘者都被淘汰了。當他前去麵試時,發現潔淨的過道上有一片髒兮兮的廢紙。習慣使然,他彎下腰,撿起這片廢紙丟進廢紙箱。早已看過他資料的董事長目睹了這一細節,對他說道:“你通過了!我相信一個不忽視眼前小事的人將可能成就大事!對這片廢紙視而不見的人,可以想象他們在工作中的態度。”

這位年輕人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福特,這家公司則是後來世人皆知的福特公司。

不要忽視細微,不要輕視瑣碎,哪怕是一片紙屑,它也可能絆阻你前行的腳步,或者助你踏上成功的台階。成功,有時隻需彎一彎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