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不要把交談變成“辯論賽”(2 / 2)

別為不同的宗教信仰發生爭論。

有些人喜歡攻擊其它宗教,並抬高自己的宗教,這種做法實在不妥。對於你不信仰的宗教,最好是不爭論,更不要貶低或攻擊。由於信徒大都具有很強的信念,會極力捍衛本宗教的信條。所以,如果年輕人對流傳數千年的宗教信仰展開爭論,隻會導致矛盾和不滿,很可能就讓雙方鬧得不可開交,甚至勢不兩立。

古話說得好:“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其實,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誰對誰錯本身就是無所謂的事情,關鍵是要善於經營,同對方形成良好的人際互動。隻要能擁有好人緣,就算別人永遠是對的又有何妨?

不要得理不饒人。

有些人特別固執已見,就像好鬥的蟋蟀一樣,非常容易和別人發生爭論,而且火藥味極濃。這時,得理的一方應有饒人、容人的雅量,不妨使用“你好我好”或者“各打五十大板”的模糊語言。

有一天,羅彬去探望舅舅。在吃飯時,兩個人聊起了一座寫字樓的修建問題。羅彬認為:寫字樓的進度一再推遲,是有關方麵的決策失誤;舅舅就不同意,覺得這幢建築物本來就不該建。於是,兩人你一言我一語,爭論越來越激烈。

後來,舅舅把問題扯到“年輕人自私自利,缺乏環保意識。”很顯然他在批評侄子。羅彬擔心再爭論下去傷和氣,就緩和下來,婉轉地說:“可能我們的看法永遠也不會相同,但是,這也沒有什麼。興許我們都對,或者我們都錯了,這都是無法預料的事。”

羅彬的一番話,實際上是在打圓場、“和稀泥”,避免雙方爭論不休,矛盾擴大,影響感情。否則,他很可能會惹火舅舅,被大罵一頓。

尊重個性差異,學會求同存異。

說話時互相尊重、彼此體諒,人際相處才會和諧融洽。同時,你也能夠聽到來自不同方麵、不同層次的意見和聲音。特別是當性格各異的朋友與你進行情真意切的交流時,就會幫助你避免或減少決策失誤。

年輕人應當試著去了解這些差異,並尊重不同的想法。了解別人的態度和主張,比一味地爭辯、堅持己見要高明得多,不管在談生意還是說服別人時都是如此。而且,尊重對方也是對自我的肯定。真正自信的人,不會在兩人之間的差異點上大作文章,挑三揀四,這很容易弄得不歡而散。

有人說:你可以贏得一場戰爭,但未必能贏得真正的和平。同樣,即使他人口頭上認同你的說法,卻並不意味著他已經心服口服。年輕人在交流過程中不要與別人爭辯,哪怕明知對方的觀點錯誤。千萬記住,如果你辯輸,那你就輸了;如果你爭辯贏了,你還是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