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輕人已經懂得:人際關係最基本的目的和技巧就是結人情、有人緣,有了人情方能左右逢源。於是,他們平時總是樂於助人,並且從不放過任何一個幫助別人的機會。然而,他們卻可能忽略一點:過多地幫助他人,反而會損害彼此的良好關係,甚至結下仇怨。因此,當你伸出援手、幫助別人時,也要學會把握一定的尺度和分寸,做到見好就收,千萬別讓他人欠你太多人情,以至於無法歸還。
在人際交往中,一些年輕人熱衷於向他人施以援手,不管對方是不是樂意接受,他們都會毫無怨言地奉獻“愛心”。看見別人有點傷風感冒,他們就趕緊噓寒問暖;聽說別人生活窘迫,他們馬上把皮夾裏所有的錢都掏出來……這樣的人永遠表現出一副樂善好施、普度眾生的模樣。不料,別人卻由於不想欠下太多人情債,反而離他們越來越遠。
俗話講,“與人方便,與己方便”。這意味著,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關照別人就是關照自己。但長輩們也常說,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盡量不要去麻煩別人,因為求人幫忙,就會欠人情。而人情也是一種“債”,欠了債自然要還。假如你欠了太多的錢債或者情債,都不會過得很開心。
而且,中國人向來主張“來而無往非禮也”,年輕人在人情交際中也應該做到有來有往。雖說朋友之間的物質往來或外力援助,並不一定要講究等價交換,但至少也得大致相當,才不會造成一方的心理失衡。交朋結友當然不是做生意,可也要注重公平合理,這是人之常情。
有句話叫做:恩大反成仇。意思是,一個人對另一個的恩情過大,必然會成為受恩者最沉重的精神負擔。如果施恩者品格高尚,從不想著施恩這回事,那麼,受恩者的心理壓力還可以承受;假如施恩者總是拿所施恩情影響愛恩者,就非常容易造成受恩者的心理變態,變感恩為仇恨。所以,一個人長時間接受別人的大恩情,反而容易演變成仇恨,導致反目成仇。
有一則報道聲稱,一名民警由於債務糾紛,將一位身家千萬的建築老板殺死後再自殺身亡。這件事令人震驚的地方,不僅在於兩位當事人各自的特殊身份,而且還在於兩個人曾有過非常親密的“同學、老鄉、朋友”的關係。
另外據媒體報道,自從枝江酒業公司黨委副書記譚從福遇害案的真相大白後,人們十分吃驚地發現,涉案嫌疑人竟然是他的昔日戰友覃某。兩人的關係也曾經是親如兄弟:覃某經常用各種理由開口借錢,譚從福也總是有求必應。誰料,借錢幫人反而埋下禍根,覃某竟因為還錢糾紛,將債主恩人置於死地。於是,曾經的鐵杆朋友成了追命惡魔,不免令人喟歎。
常言道:“一鬥米養個恩人,一擔米養個仇人。”兩個往日親密無間的朋友,忽然間視同仇敵,甚至公然翻臉,拚個你死我活,問題可能出在兩個方麵:一方麵,過多的無償援助,過分的恩情深厚,會令對方覺得恩重如山,並產生無力報恩的尷尬;另一方麵,施恩與受恩的心態會逐漸發生變化——在潛意識裏,施恩的人自認為有恩於人,覺得對方應當有所回報,而受恩者受惠成了習慣,覺得被照顧是理所當然。彼此有了思想落差,難免漸生嫌隙。
由此可見,“久負深恩必成仇”。那麼,20 幾歲的年輕人究竟應該怎樣做呢?
第一,幫人也要看時機。即使要施以援手、施與恩惠,你也要學會看時候:在別人非常困難時,舉手之勞的小忙,甚至一聲友好的問候,也會讓對方永生難忘,以後必將當泉湧回報;當別人並不需要幫助時,你的出手興許還會給他“添亂”,也會讓對方覺得很自卑,因為在你強大的實力和能力麵前,隻會襯托出他的懦弱無能,讓周圍的人都看不起。
第二,不要把幫助當成“作秀”。千萬不能為了顯示自己的慷慨大方、樂於助人,就在公眾麵前裝模作樣,擺出一副“慈善家”的姿態。你應該記住,幫助別人後不要常掛在嘴邊,更不能時時以恩人的身份自居。否則,別人不但不領情,還會認為你在欺世盜名、假仁假義。
第三,學會“放下”,不必耿耿於懷。雙方都應該保持謙恭之心,以誠相待,以禮相交。對於那些往事,盡量學會“放下”。所謂“施恩不望報”,幫助他人時要真誠、自然,不奢求回報。為了平衡他人的心理,你也可以接受他人的幫助,實現“禮尚往來”。同時,還要加強溝通,讓恩情不再成為雙方的包袱。
總之,付出過少,別人會說你冷漠無情;而付出太多,也會讓他人對你敬而遠之。在幫助他人的時候,聰明人既要有助人的心意,又要防止對別人的恩情過重、幫助過多,把握好幫助的限度,千萬不要幫過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