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破解忌諱 皆大歡喜(5)(1 / 2)

對新四軍今後的活動方針,周恩來經過反複研究明確地概括成三句話:“向北發展,向東作戰,鞏固現在陣地。”

周恩來從分析形勢入手,一步一步深入到新四軍幹部群眾的心裏,很快抓住了新四軍廣大幹部群眾的心,得到新四軍廣大幹部的讚同,項英表麵上也沒有反對。

周恩來到新四軍的另一個任務,是要說服項英和葉挺改善關係。

葉挺自任軍長以後,為籌建和壯大新四軍而奔忙,為新四軍的發展壯大嘔心瀝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作為新四軍副軍長、中央軍委新四軍分委書記、東南局書記的項英卻沒有能尊重和團結葉挺軍長。項英思想作風、工作作風的某些弱點,尤其是他對中央方針的態度,形成了他同葉挺之間的矛盾。

項、葉矛盾主要表現在對待新四軍的發展方針上。葉挺堅決支持陳毅等人的意見,主張無條件地執行中央的正確方針,向敵後挺進,建立抗日根據地,開展遊擊戰爭,而項英對執行中央的方針始終猶豫不決,對挺進敵後持消極態度。

1938年4月,蔣介石命令新四軍集中出南陵,依大茅山脈向蕪湖、宣城一帶行動。項英認為,這是蔣介石借刀殺人,不應執行,而葉挺認為可行。

4月18日,項英致電毛澤東、王明、周恩來,想撇開葉挺而由他自己同蔣介石打交道。他說,同蔣介石交涉,由葉挺辦,不能解決問題。“蔣壓迫葉,不能反抗。應由黨負責直接交涉四軍。因黨不出麵,以間接方式解決,使問題越弄越棘手,我又不能出麵談判。”

毛澤東卻同意葉挺的意見,批示:不妨出南陵。

項、葉矛盾的另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團結問題。新四軍來自8個省13個地區,從延安連續派來了幾批幹部,葉挺也帶來了一批幹部,大家的經曆不同、出身不同,因而不免會產生一些矛盾和隔閡,因此,做好各方麵的團結工作是當時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務。而怎樣團結和尊重葉挺,則是團結全軍上下共同奮鬥的關鍵。在這個問題上,毛澤東在1938年5月4日給項英的電報中早已打了招呼,特別囑咐他與葉挺搞好關係。

對毛澤東的勸告,項英並沒有聽進去,因而他同葉挺的關係也沒有多少改善,他對葉挺采取宗派主義的態度,連中共中央一些重要指示也不向葉挺傳達,使葉挺未能真正發揮軍長的作用。

對於葉挺的某些生活作風,項英也看不慣,嫌他“洋”。工人出身的項英是一個原則性很強但缺乏靈活性的領導人,他比較艱苦樸素,對自己要求也比較嚴格。但葉挺在海外逗留過,穿著比較講究些,工作之餘也有自己的愛好,喜歡照相,常常帶根“司的克”(手杖),等等。對於這些無關大局的生活瑣事,項英則過於苛求和指責,使葉挺無所適從。

在這樣的情況下,葉挺於1938年12月從浙江金華出發,繞道香港到重慶,向周恩來彙報新四軍的情況和自己的處境,要求調動工作。

葉挺對中國共產黨是有很深的感情的,他的辭職是不得已的舉動。但他的辭職在國民黨方麵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蔣介石便說,連葉挺都不能與你們合作,將無人與你們合作。

周恩來充分認識到這些,他對葉挺說:“你離開新四軍會給新四軍造成不良影響,蔣介石很可能采取兩種辦法:一是另派更難相處的軍長,二是改新四軍為遊擊隊,減少軍款2萬元。無論哪一種都對新四軍不利。所以希望你以大局為重。另外,我會向中央說明情況,采取適當的措施保證你以後在新四軍的工作能有效進行;同時,我們還會做項英的工作。”

周恩來說到做到,他馬上致電中共中央書記處,提議“葉挺仍回新四軍”。

解決的原則是:“共產黨的領導必須確定,工作關係必須改變,新四軍委員會可以葉正項副,項實際為政委。”

1月10日,中共中央複電,同意周恩來提出的各項意見,並說:“應尊重葉之地位與職權,我們提議,項多注意四軍總的領導及東南局工作,而將軍事指揮與軍事工作多交葉辦。”

周恩來的話語誠懇、入情入理;周恩來的行動,迅速、恰到好處。

巧妙的說服加上適當的措施,使溝通的效果更加明顯,也更加鞏固,葉挺不好再推托了。

但是,周恩來知道,項英和葉挺之間,矛盾的主要方麵不在葉挺,而在項英,所以要搞好他們之間的團結,關鍵要做好項英的工作。

1939年2月,周恩來陪同葉挺回到新四軍軍部,向軍部領導幹部傳達了中共中央關於葉挺工作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