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陳毅代表周恩來設宴為韓練成慶功並請他留下繼續指揮一個部隊時,韓練成仍牢記周恩來的話,甘願繼續背黑鍋。他對陳毅說:“你的盛意我心領了。我想,國民黨這次並沒有發現我,我打算回南京去,再與白崇禧打交道,再帶出一個軍來送給解放軍,為黨為人民多做貢獻。”
其實,韓練成回南京冒著很大的風險,四十六軍和李仙洲的部隊全軍覆沒,唯獨軍長隻身逃出這是不可信的,再者萬一還有人逃出,就更難遮掩。至於說回南京後能否再從國民黨軍隊中帶出一個軍來,那就更沒把握,所以陳毅一再挽留他。但他執意要回去,甘願冒風險,甘願背黑鍋。可見,周恩來的話語對他的影響是何等的大啊!
新中國成立後,韓練成曾任國防委員會委員、訓練總監部副部長、蘭州軍區第一副司令員等職,1950年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軍銜。
委婉點化
“你們總變,我總不變。”運用委婉的方式,有效地實施點化和教育。
做溝通協調工作忌諱之七是不留麵子。如何破解這一忌諱?周恩來的做法是:委婉點化。
與“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相對應的是“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周恩來教育他人很講究方式方法,不用粗暴的方式來處理思想問題和工作問題,而是婉轉靈活,強調自省和自覺。
1968年正值“文化大革命”高潮之時,全國掀起毛主席像章熱,各種新奇樣式層出不窮。這年國慶節,尉鳳英作為工人代表上天安門城樓觀禮,她把一個從沈陽帶來的像章送給周恩來,誇耀地說:“這是新樣子,帶轉的,還會閃光。”
周恩來並不讚同當時這種做法,他笑了笑,意味深長地說:“你們總變,我總不變。”他用手撫摸著胸前掛的那個鑄著“為人民服務”字樣的長方形毛主席像章說:“我就喜歡這個。”話說得似乎很不經意,但卻有很深的內涵,耐人尋味。
周恩來的點化教育既顧及了尉鳳英的麵子,又對尉鳳英進行了深刻的教育。
尉鳳英回到住地反複思量,終於悟出了周恩來話中的真正含義,是點化她不要當“風派”人物,要一輩子為人民服務,尉鳳英對此始終銘記在心。
再如,一次周恩來到西雙版納視察,看到路況失修,就對同車的地方領導說:“這條路啊,下雨是‘水泥路’,晴天是‘揚灰路’!”他用委婉方式暗示出路況不好,需要修繕。這樣批評既點出了存在的問題,又給下級領導留了麵子,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循循善誘
“葉挺這樣的人你不團結,你想團結誰?”周恩來循循善誘,改善了項英和葉挺之間的關係。
做溝通協調工作忌諱之八是缺乏耐心。如何破解這一忌諱?周恩來的做法是:循循善誘。
新四軍的前身是主力紅軍長征後留在南方8省13個地區內堅持鬥爭的紅軍遊擊隊。七七事變後,中共中央一麵命令八路軍迅速向華北敵後挺進,一麵又同國民黨進行改編南方紅軍遊擊隊、開赴華中敵後抗戰的談判。周恩來於1937年8月離開南京回陝北前,在上海會見廣州起義失敗後在國外流亡10年、失去了黨的關係的葉挺,希望他出麵來做改編遊擊隊的工作。國民黨方麵因為葉挺是在國民革命軍中有著巨大影響的北伐名將,又知道他當時已不是共產黨員,也曾想拉攏他。9月28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任命葉挺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軍長”。
葉挺的政治態度十分明朗,任命他為新四軍軍長的命令一發表,他就著手籌組軍部和改編部隊。隨後,中共中央在12月政治局會議上決定成立東南分局和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以項英為分局書記兼軍分會書記,陳毅為軍分會副書記。
會議一結束,周恩來和項英分別在12月18日和23日到達漢口。
1938年春,新四軍到達皖南後,本應在稍事整頓後就迅速出動,全力向江南敵後挺進。項英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堅持三年南方遊擊戰爭和把原來處於分散狀態的各個山頭的紅軍遊擊隊在短期內組成新四軍這兩件事上是有重大功績的;但在新四軍到達皖南後,卻將部隊滯留皖南,應付國民黨第三戰區的點驗校閱,希望多得到一些裝備補充,同時又過高估計了敵情,強調在平原水網地區行動困難,猶豫遲疑,因而坐失了挺進江南敵後的最有利時機,國民黨卻乘機在敵後搜羅和布置了一批反共頑固勢力,使新四軍挺進敵後時麵臨異常複雜的三角鬥爭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