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職業瓶頸難突破(3 / 3)

31歲的石俊畢業於國內一流大學的名牌專業——計算機技術與應用。這個在20世紀末紅得發紫的專業使得孫先生迅速找到了一個令人羨慕的工作崗位。那是一家在出版印刷領域的龍頭企業,其產品在報業市場的市場占有率達到了90%以上。新人新崗位新挑戰,石俊滿懷信心,努力工作,希望通過業績來證明自己的實力。漸漸的,石俊從一名普通員工成長為一名產品經理,職位的提升、公眾演講時聽眾專著的神情、幫別人解決沒有完成難題時的喜悅都讓他感到內心的滿足。

俗話說,“三十而立。”按理說,以石俊現在的年齡,這個職位也不算低,收入也豐厚。但是他卻對現在的職位越來越失望:簡單重複的包裝、推廣、介紹,毫無生氣的工作環境以及愛在生活瑣事上斤斤計較的上司,都讓他感到疲倦和厭煩。他發現自己變了,上辦公室成了“不得不”。以前凡事以工作為第一,但是現在工作在他心目中的分量發生了微妙但又是根本性的變化,他不再認為工作就是生活的一切,相反,工作隻是一種謀生的手段;以前自己是個做事非常有效率的人,但最近發現自己很懈怠,什麼事都不願意做,隻想看碟、玩遊戲,答應了別人的事情也往往拖到最後才能完成。

今年也是石俊進入公司工作的第五年,他明顯感覺自己遭遇了職場的“五年之痛”,想換一個工作的願望越來越強烈了。但是靜下心來想想,好像又沒有那麼充分的理由。到底換還是不換呢?如果換的話到底換什麼工作呢?31歲的年紀還能不能輕易就跟著感覺走?他需要考慮更多實際的問題。

Lucy今年32歲,在一家外企擔任部門經理,參加工作已有7年,停留在目前這個職位上也有四年多了,而且看樣子可能還會更久。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一般也就三十來年。Lucy的第一個十年已過去,第二個十年也快過半了。

處在這樣的一個年齡,Lucy其實是滿足的,她學的專業是中文教育,畢業後的求職路也一直很坎坷,找不到適合自己興趣和專長的職位。最後陰差陽錯,來到現在所在的公司,很適合自己的發展,所以一直做到現在。如今,她算是公司裏的“老臣”,相對於二十來歲的人來說,褪去了浮躁,多了些沉穩;相對於四十來歲的人來說,尚有活力,但稍缺火候。不過,Lucy還是感覺到來自各方麵的危機,不僅是來自自己本身的,還有來自外界的。Lucy待的這家外企,總經理一級的都是外籍人士,部門經理一個級別的女性就她一個,她如果想往上升,非常困難。而且這幾年公司新進的新人都虎視眈眈她的職位,她感到芒刺在背。而到了這個年齡,Lucy還想把一些精力分給家庭,也沒有太多的衝勁在事業上了。在這種狀態下換工作,無異於給自己製造危險。但是,危機感仍然時時存在。於是,Lucy一邊追求穩定,一邊為了尋找自己長遠發展的位置渴望成長。

三十來歲,是邁過而立之年的一道坎。這個年齡段的職業人士可以說是公司裏的“少壯派”,工作已駕輕就熟,人也開始走向成熟,有足夠的能力和精力處理、應對工作上的種種局麵。

30歲就如人生的期中考,是檢驗前階段成績的時期,審視過去,思考未來,並自覺不自覺地將此當作人生的重要門檻;許多人還對自己的人生進行了調整:有些打工的自主創業了,有些從這個行業跳到另一行業,此時的思考和調整都是相對成熟而理性的,因而出現了所謂“三十歲現象”。

“三十而立”對男性來講或許是人生、事業的一個嶄新起點,但對許多職場女性而言則更像一道門坎!一邊是逐漸遠去的青春與活力,一邊是越來越大的生活壓力。優勢不是特別明顯,“後生晚輩”則咄咄逼人,自己容易被別人替代,因此難免產生危機感。

職場自救攻略

30多歲的人就像剛打開瓶蓋的香水,香氣開始散發,雖不濃鬱,但能影響別人。所以,30歲左右的人在生活中、職場上應該成為骨幹。不過,由於壓力和競爭,30歲的人進一步可海闊天空,但如果受了挫折而退卻,可能就很難恢複。所以30歲的人應該開始對自己有更高要求了。

首先,對於今後的職業規劃,一定要及時調整和完善,也許這時候再審視你二十歲為自己的職業規劃,會發現,有一些其實是不切實際的,根本不適合自己,那麼在經曆了幾年的職場曆練,更了解自己的你現在再做改變和調整還來得及。

其次,麵對三十歲的“五年之痛”,這個年齡段的職場人士常常有被掏空的感覺。所以應該在工作之餘多補充一些新知識,提升自身競爭力。畢竟現在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30歲的人與20歲的人在知識結構上差別較大。隻有不斷完善自己,更新知識結構,晉升的機會才越多。

第三,慎重對待去留。遭遇職場的“五年之痛”,遇到瓶頸調整是必要的,但是在外界環境不可改變的情況下,三十多歲的你是該換個環境一走了之,還是留下來,通過自我調整來適應環境?

當自己的發展空間狹小、或者發現自己的興趣和工作相悖時一定要選擇離開。而離開的方式有很多,但要考慮的關鍵問題是行業和專業———是換行業?換專業?還是既換行業又換專業?

如果專業與工作對口,但是自己沒興趣,那麼通過考研換個專業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但是這意味著以前積累的經驗就損失過半,但是任何時間起步都不晚。如果是對本專業的興趣還在,隻是發展無望而選擇考研,那就要慎重考慮了。學曆是很好的敲門磚,但也隻是敲門而已。畢業後同樣要再考慮日後的工作選擇問題。

也有人選擇離職,但是切記一點———換行業不換專業、換專業不換行業。你在五年之中積累的專業知識、行業經驗、以及人脈資源將是你日後騰飛的強有力保障。

如果選擇留下,那麼一定要變思想、變崗位。對於三十多歲的人來說,遇到瓶頸一般是不需要選擇離開這種方式的,畢竟已經在相應的崗位上有了多年的積累。但是,留下不是目的,目的是求變———變思想、變崗位,實現人崗匹配,重新煥發活力。

所謂變思想,就是人適應崗位。不妨放個長假、放鬆一下心情;培養一些新的愛好,比如郊遊、打球等,增加與外界的接觸;對現有工作深度、廣度、複雜度重新調整,學習新的觀念和新的技能;與領導溝通,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等等。

所謂變崗位,就是崗適應人。你可以申請崗位調動,申請承擔臨時性的工作或者通過在職學習向目標崗位靠攏等等。在這個過程中,結果/目標是激發你工作熱情的原動力。此外,還可以通過高人指點、人才測評等外力規劃自己的未來發展,進而實現職業發展的“井噴”。

第六節 40歲:喚醒職業第二春

俗話說,四十不惑。意思是說,人在四十歲的時候對周圍的一切都沒有什麼顧慮與疑惑的了。的確,四十歲的人生少了二十歲時的年少輕狂,三十歲時的自以為是,多了一份沉穩和淡定。職場上的四十歲生人,有了前期十幾年的打拚也應該趨於平穩了。然而,四十歲的你是否就真的甘於做這種日複一日平穩的工作,不求再有所突破了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職場人士都希望在事業上“升升不息”,然而以四十歲的“高齡”如何應對不斷變化的職場,喚醒職業生涯的第二春呢?

那麼,先讓我們看看翱翔在藍天的老鷹是如何對待“四十不惑”的吧!

老鷹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一生的年齡可達70歲,不過它的一生注定有一道坎:因為老鷹活到40歲左右的時候,它的爪子開始老化,無法有效地抓住獵物;它的啄變得又長又彎,幾乎碰到胸膛;它的羽毛長得又濃又厚,翅膀開始變得十分沉重,使得飛翔十分吃力,那有著搏擊長空雄姿的老鷹已不能再顯威風!

於是,老鷹麵臨著生死的抉擇。這時的老鷹有兩種選擇:一是等死,二是十分痛苦的重生。事實上,有很多的老鷹沒有選擇重生,在四十歲的時候因得不到食物而餓死了。而另一些老鷹卻選擇了毀己喙羽,重獲新生!

老鷹要重生得經曆一個十分痛苦的過程,前後大約需要漫長的150天。

首先,它得選擇好一個理想的地點,必須很努力地飛到山頂,在懸崖上築巢,準備充足的糧食。要知道,這個時候的老鷹去做這些活時已是很艱難的了,然後它停留在那裏,不再飛翔。接著老鷹開始用它的喙擊打岩石,忍著饑餓和疼痛,在岩石上日複一日的敲打它的喙,直到它那厚重的老喙完全脫落,然後靜靜地等候新喙生長出來。新喙長出後,老鷹必須去做一項更為決絕的活,就是用新喙將磨鈍的爪子上的指甲一個個拔出,直到長出新的、鋒利的爪子。當新的銳利的爪子重新長出來後,老鷹再把它的羽毛一根一根的拔掉。

5個月後,一隻全新的老鷹撲騰著它那副新的翅膀,用它那鋒利的新爪,還有新喙,繼續搏擊在長空中,繼續飛翔、俯衝、盤旋,繼續展現它那咄咄逼人的空中王者的風範。

獲得重生的老鷹,從此就可以繼續以後30年的光輝歲月了!

從這個小小的故事當中,四十歲的你,是否汲取到了一些力量?其實,年齡的增長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麵對年齡危機,我們失去了曾經年輕時的鬥誌和勇氣。隻要我們能找到危機所在的症結,對症下藥,我們完全可以像老鷹那樣活的重生!

42歲的馬晉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的機電一體化專業。在職場打拚了十幾年,先後在四家公司工作過。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國內某知名汽車製造企業,從事技術員的工作。由於是國營企業,各項福利待遇都不錯,馬晉在這家公司一做就是八年。後來,馬晉覺得在此崗位上學不到什麼東西了,而且長期在國營企業工作,使自己的競爭力都下降了,他想趁自己還年輕,給自己找一份發展空間更大的工作,於是選擇離職。之後,馬晉應聘進入西安一家電子科技公司,由於發展前景不好,兩年後離職。之後,馬晉選擇到經濟發展程度較好的深圳尋求發展。在深圳,他先後在兩家電子科技公司工作,職位也由普通的技術人員慢慢升至副經理。不惑之年的馬晉想在自己的事業上更進一步,於是將自己的目標鎖定在工程部經理的位置,可是幾次投遞簡曆與麵試後,均無任何消息。他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不太符合社會的發展,還是自己的目標太高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他覺得如果自己現在還升不上去的話,再過幾年真的就知天命了。

劉豔是一家翻譯公司的翻譯,45歲。20年前的她,可以為了工作通宵不睡,第二天繼續上班也沒什麼;憑著這股幹勁和紮實的基本功,領導對她十分器重,但凡大型的會議和重要的文獻,都交給她來負責,所以雖然在職業生涯中有好幾次讓她心動的跳槽機會,她最終都舍棄了。而如今,公司不斷招聘新人,而且有幾個還是外語學院的專業人才,她漸漸感到了危機。一方麵是自己精力不如從前,一到午夜,眼皮就抬不起來,做晚點,其後兩三天精神都恢複不過來……體力的確不如從前。另一方麵,這些新人無論在專業素養還是實踐經驗上,都不輸於她。而如果現在選擇離開,顯然不是明智之舉,畢竟她還是公司的老臣,公司不會如此薄情。但是昔日風光不再,劉豔又感到一些失落和無奈。

從上述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40至50歲的職場人士的優勢和劣勢都是顯而易見的:

具備了心智成熟、處事老道、經驗豐富、專業精湛等優勢,是充分顯示個人能力的年齡段,而且企業也有多種多樣的職務需求,選擇的範圍和可能性都很大,對有能力者而言,企業的中、高級職務應為其目標。

但是,這個年齡段的人上有老、下有小,其生活、經濟壓力可以說是一生中最大的一個階段,因此最害怕健康出現問題,最擔心失去工作,工作穩定對他們來說是壓倒一切的問題,什麼晉升、工作野心反倒是次要的問題;其事業成功與否似乎也見分曉,很多人一邊在原地踏步,一邊麵對年輕人的快速前進,恐慌著被拋棄。特別對女性來說,不論事業是否成功,她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已定型,物質基礎和社會地位已明確,其生存狀態也比較穩定,因而生活滿意度較高,但同時也最怕出現任何變數。

總體來說,40歲麵臨著人生的眾多轉折,這個年齡透著許多年輕人無法體會的酸楚,還有幸福。處理好了,年齡其實很可能是一個優勢,而不是劣勢。

職場自救攻略

案例中的馬晉從事的是電子科技方麵的工作。眾所周知,電子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做這一行是要吃“青春飯”的。從事這方麵工作的人要不斷的學習充電,才能跟上時代技術發展的潮流,這對於年輕人來說都會覺得非常吃力。馬晉的初衷沒有錯,想利用自己多年來積累的豐富經驗和對市場的敏銳洞察力,更上一層樓。但他投出的簡曆回複率很低,究其根源是他的目標定位點與企業的用人要求之間產生了偏差。

馬晉42歲了,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學習能力比起年輕人自然是差了一些,因此繼續工作在第一線從事研發工作顯然對這個年齡的他已經不再適合了。因此,在求職的過程當中,他必須找準自己的定位點在哪裏,從哪個崗位切入最適合,對自身及行業與崗位狀況做綜合性考量。他想要晉升,需要在職業競爭力方麵有所加強或者轉換晉升的思路。

如果說男性在40歲的時候可以迎來事業的巔峰期,而一個女性到40歲,在事業發展方麵就岌岌可危了。因為時間轉瞬即逝,生理上加速衰老,心理上身心疲憊,晚生後輩的奮力追趕……都會使她們失去銳氣和動力,事業發展與自己隔開鴻溝,且越來越寬,不可逾越,成了她們心中難言的痛。

有調查顯示,40%以上的中年女白領覺得他們麵臨的最大問題是職業前途迷茫,缺少一個發展平台,最大的困難是看不到發展空間。經常麵對十字路口徘徊、舉棋不定,不知落到哪裏。

案例中的劉豔便麵對這樣的窘境,一方麵後生可畏,另一方麵自己卻又看不到自己的發展方向,隻能“倚老賣老”,辛苦度日, 人生的坐標點靜止不動,還會產生下滑局麵。感覺好像遇到了“玻璃天花板,可望不可及”,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吊在空中、迷茫無路、心中無底、心情壓抑。

女性四十歲的職場困境,究其形成原因:一是在早期對職業規劃和定位沒有充分的意識,對自己在職業發展道路上每個階段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準備不足,因此當問題突然降臨時,顯得茫然無措;二是職業發展到這一階段遭遇瓶頸期,不知如何突破,急中出錯,找不準自己的定位點,不知向何方突圍。這就需要職場女性在此時一定要理性地對待自己的職業發展,萬不可妄自菲薄,“繳械投降”。

要解決和努力的有多方麵做法,最關鍵的有兩條:

一是要把自己揚長避短,變劣勢為優勢。將劣勢甩掉,然後再突現所特有的優勢,盤活個人所有的長處,疊加崗位競爭力,盡早進行再定位和規劃。適時出擊,尋求突破,集中優勢打殲滅戰,將所有的優勢變為一個鑽頭,鑽出一個合適職位來。

二是麵對飛躍發展的知識爆炸時代,如果再不抓緊時間拚命衝刺,跟上新知識的潮流,就等於把自己推向了落伍的盲流。越是有危機感、落伍感、壓力感,就越是應該咬住牙,不間斷學習。壓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變為動力,多學一些知識,使自己思維理念更新,知識結構更新,使得自己的知識覆蓋麵更廣闊,職業技能經驗更豐富,職位機遇的路子才會更廣闊,才會變被動為主動,達到“保鮮增值”。

四十歲,在職場的確是一個尷尬的年齡段。路在何方?路在腳下。隻要不懈努力,去奮鬥、去努力,就會順利渡過職業“更年期”,迎來自己事業的第二春!如果退縮放棄、放任自流或盲目衝撞,都會導致跌進職業“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