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在你還不知道緣由的時候,你發現有的同事對你滿肚子怨氣。這時的你可能一頭霧水,但對於這樣的同事你又不可能直接去問他(她),或者問了他(她)也不會告訴你,今後的相處真是難受啊。這種表麵上看來相安無事,實際上矛盾可能已達到沸點。你能感覺到這種狀態的存在,在兩個或更多同事之間存在一種無聲的緊張感。通常,為了顧全大局,大家會忽略這些小小的不快,但是有時候,這些無聲的矛盾很容易升溫並爆炸。
梁文是負責一個項目的組長。但是他的助手阿強似乎對他頗有意見,但是對於問題的起因,梁文並不是很清楚。阿強的職責應是幫助協調梁文的會議和培訓安排,可是梁文要阿強準備好發言材料時,阿強的態度卻不大好。在開會的時候,阿強也不配合,總是暗指梁文的工作能力不強,當梁文問他一個數據時,他說:“我已經給你提過幾次了,難道你都不記得了嗎?”這樣的情形出現幾次後,他倆的衝突終於爆發了。
小組裏另一位同事因病不能上班,他的工作必須由梁文分給別的同事,他平時負責的那部分職責是由阿強安排的,梁文希望阿強告訴他一下,可阿強卻沒好氣地說:“哦,難道你沒有參加會議嗎?”
事到如今兩人的矛盾是十分公開了,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以後相處都有麻煩。梁文和阿強還要繼續合作下去,可是要解決矛盾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直接找他?阿強好似已對梁文有了戒心,效果一定不會很好。或者繼續裝聾作啞,希望事態能夠好轉,還是私下裏和阿強對著幹,利用一些機會給他穿小鞋?
可這幾種方法都不是最好的,畢竟麵對的是隱蔽、間接的行為,就像是在播放的收音機裏發出的靜電噪音一樣。隨著音量的增大,它很可能會引起人們的注意,如果你不采取行動,噪音就會越來越大。更糟糕的是,如果這種關係進一步惡化,危害將波及所有的人。
梁文選擇了一種解決方法,那就是先裝作沒事的樣子,但是私下裏找另一位同事幫忙。李剛和他倆的關係都不錯,由他出麵,是比較合適的,起碼阿強不會對李剛抵觸。經過側麵了解,原來梁文經常在阿強麵前發一些無心的評論,有時不小心就傷了阿強,可阿強又是個敏感的人,雖然他不明說,但心裏一直是有疙瘩的。好在李剛做了這樣的中間人,之後梁文才對症下藥,改善了與阿強的關係。要是當時他直接和阿強吵起來的話,估計對誰都不好,現在有了中間人協調,總算處理得不錯,阿強也不再對粱文生氣,畢竟還是為了工作。
當工作場所出現類似不和諧的音符時,最好在事態惡化之前予以化解。同時,考慮一下,如果親力親為效果不好的活,能讓外人幫忙也不錯。千萬不要一味強調自己的感受,有些時候受點委屈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畢竟同事相處的時間是很長的,為了有個好的工作環境做點兒犧牲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