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虛偽帝王(2 / 2)

“看來,這一點,乾隆跟唐明皇李隆基倒是頗為相似啊。”張劍東補充道。

“你說的這一點,完全沒錯。”鄺大業讚許地說道,“在乾隆晚年,他表現出了對古玩字畫、西洋鍾表等寶物的異乎尋常的喜愛。尤其對於玉器,乾隆更是愛不釋手。甚至有個說法,‘故宮藏寶三萬件,一半來自乾隆帝’。他的這種態度的轉變,被最善於見風使舵的大清官吏們敏銳的捕捉到了。於是,所謂‘上有所好,下必投之’。大臣們便紛紛開始不惜血本地向其進貢。本來,大臣進貢隻能以年節、乾隆生日為由頭,到後來,凡是可以找到的由頭,都被大臣用來向乾隆進貢。以至最後,進貢已經不需要什麼理由了。收禮收到手軟的乾隆,雖然樂此不疲,但是畢竟所謂‘明君’的底線還在,乾隆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做法不是那麼很光彩。於是,作為皇帝,要表現出對臣子的‘體恤’,同時也怕天下人覺得皇帝過於‘貪心’,所以必須要忍痛退回一部分貢品。當然啦,那些被退回的貢品,絕對不是因為皇帝不喜歡,更不是因為價值太低。因為,大臣向皇帝進貢,無非是想巴結,以求在仕途上更進一步。但凡大臣拿得出手的貢品,必然是價值連城的人間珍寶。對於這些東西,皇帝一般都會很喜歡。隻是礙於慣製,皇帝有時候也不得已忍痛割愛啊。”

“真虛偽!”在張劍東一旁的文剛忍不住說了出來。

“文警官非要這麼說,也沒有什麼問題。”鄺大業在電話中,聽到了文剛的聲音 ,“不過客觀來說,這種‘虛偽’也許對於減輕大臣和老百姓的負擔興許能起到一點正麵作用吧。”

“可惜啊,卻對我們的偵破工作帶來了巨大的疑團。”文剛看來是對這位自稱為“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沒有好印象了。

“這個王亶望也真是的,幹嗎非要把玉斧排在清單的後麵呢?如果前5位……”文剛無奈地悻悻說道。

“等等!”電話中,鄺大業教授以極其少有的急促而嚴厲的語氣,打斷了文剛。“你剛才說,這把玉斧是誰進貢的?”

也許是被鄺大業教授的語氣給嚇著了,文剛沒敢答話。這時,張劍東接了鄺大業教授的問題,也略顯遲疑地回答道:“王亶望”。

“誰?你再說一遍!”

“王亶望!”張劍東確信自己說得非常清楚。

電話那頭稍微沉默了幾秒。

“哎呀!你們哪!”鄺大業那邊也不知道是生氣還是高興,“就是時任甘肅布政使的王亶望?!你們怎麼不早說?差點誤了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