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沒有了主子的薑庸便死心塌地追隨救命恩人朱慈烺。後來,朱慈烺奉崇禎之命去南京尋訪“聚寶盆”,以期靠“聚寶盆”創造出來的財富,做最後一番努力,抵禦清軍和李自成的軍隊,挽救大明江山於既倒。
身負如此艱巨任務的朱慈烺就把薑庸作為自己的唯一心腹帶在身邊,南下南京。
據說,到達南京後,朱慈烺竟然真的在當時被稱作“聚寶門”的城牆下,找到了聚寶盆。正當他興奮地想大幹一場時,得到了他最不想得到的消息:清軍入關,父皇崇禎自縊。
剛入關的清軍,對明皇室後裔展開了一場慘無人道的大清洗,凡是與皇族沾親帶故的人,都被逮捕,並殺害。本想著通過自己手中的聚寶盆創造出來大量財富招兵買馬,憑借自己“大明崇禎皇帝長子”的身份,在東南一隅撐住半壁江山,可是,看到大清軍隊摧枯拉朽的氣勢,朱慈烺猶豫了。
權衡再三,朱慈烺深感大明氣數已盡,遠不是靠自己可以挽救的了的,即使有巨額軍費,也無濟於事。如果自己自不量力,反而會使自己也直接暴露在清軍的屠刀下。
於是,“複國”無望的朱慈烺便決定“保家”。他帶領薑庸,隱姓埋名,就近在南京附近的鄉村躲了起來。後來,在清軍占領南京後,朱慈烺帶領薑庸最後一次祭拜了位於南京紫金山南麓的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後,便輾轉離開南京,遷移到離南京不遠的岱山定居。這期間,為避免過於招搖而暴露身份,懷抱聚寶盆的朱慈烺萬萬不敢使用,過著與當地普通農人完全無異的深居簡出的艱苦而普通的生活。
後來,已經坐定江山的康熙為顯示其“天恩浩蕩”,以勝利者的姿態來到南京,祭拜過明孝陵。看到明孝陵的凋敝,康熙便下令尋訪朱家後人,並承諾封侯,安排祭祀埋葬朱元璋的明孝陵。但被清朝入關時對明皇族進行瘋狂搜捕和屠殺嚇怕了的朱慈烺後人,哪敢輕易暴露啊。直至清雍正三年,紙裏終究包不住火,隱藏在南京岱山附近的朱家子孫朱之璉還是被朝廷找到。
好在清廷這次便真的要將樣子做足,果然將其封為“延恩候”,還將其編入正白旗。
後來年事漸高,深感將不久於人世的延恩候朱之璉,雖然受到清朝的恩惠,但也確是因此而深感對不起祖宗。在交代後事時,朱之璉明確告知後人,“自愧無顏麵對朱氏先祖”,決定死後不入祖墳。並且為了紀念已經逝去的大明,朱之璉決定在墓碑上刻上以大明滅亡的時間。
至於墓碑上,該如何介紹朱之璉的身份,這可讓所有人犯了愁。正常情況下,墓碑正麵應該刻“大清延恩候朱之璉”之類的字,背後應該刻上朱之璉的生平,尤其是其被封侯的曆史。但這恰是朱之璉最無法忍受的。但是,如果不這麼刻,大清朝廷一旦發現,會認為這是朱家在故意對抗大清。彼時,文字獄正方心未艾,多少人因為完全無意的一句話或一個字,便落得個家破人亡。一時,無不人人自危。
朱之璉的子孫們考慮再三,索性征得奄奄一息的朱之璉的同意,墓碑上不刻任何正文,僅僅鐫刻大明滅亡的時間。
於是,就誕生了這個奇特的“無字”墓碑。
盡管在墓碑上做了手腳,但是清朝的統治無孔不入,如果在人煙稠密的南京、岱山附近埋葬,肯定不久後就會被人告發。官府再稍加一追查,很容易就可以找到朱家。那時, “反叛大清”“恩將仇報”兩頂大帽子一戴,朱家的滿門抄斬自是免不了的。最後,幾經秘密勘查和商量,最終朱之璉的墳墓選在了與岱山隔海相望的明東島上,並最終被安葬在了這個荒島上的隱秘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