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有很多人都相信運氣,要不怎麼會有那麼多人去算命,他們相信有些人可以未卜先知,有的人可以預測股市的漲跌,可以斷定一個人的福禍,這些人也許可以告訴你是否會成功,或者如何成功。別相信他們,人們不過是善於掌握人類的心理罷了。
從商和從政的人往往奇招百出,讓人目不暇接,然而他們私底下費了多少工夫,一般人並不了解。一項新產品的問世,事前需要經過極周密的市場調查,它的成功絕非偶然;一個政治人自我批評的新政訴求,也是長時間明查暗訪後,才歸納出民意來。靈感不是突如其來的,而是無數愚者用心思而並字典來的火花。
很多人預測成真時,總是謙遜地說:“運氣真好。”但我們應該知道,經驗與判斷力才是他們的利器。坐待運氣的人,往往以空虛或災難臨頭收場。他們也許會在因緣際會中暴起,但這種繁華很容易變成過眼雲煙。大起大落的人,通常就是最相信運氣的人。
華羅庚教授強調指出:“勤勉與判斷力強的人沒有暴起暴跌的危險,他們的成功是持久而可靠的。年輕人常懷夢想,這點無可厚非,但如果把夢想轉變成對好運的期盼,就與成功背道而馳了。隻有努力與多動腦筋才是最可靠的。”
注重建功意識,不求虛幻的美名
從理論上講,學生畢業以後的工作崗位,正好使其遠大抱負得以體現。據報道,清華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有“後勁”,即一旦適應了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就會顯示出很雄厚的實力(基礎紮實,知識麵寬),得心應手,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總的說來,清華學生讚成打破“大鍋飯”、“鐵飯碗”的體製改革。但由於現行體製所存在的某些弊端,他們對這種決心仍存有猶豫。並非所有的社會大環境和社會小環境都使他們的自我設計得以實現,甚至有時會使其出現坎坷和曲折。官僚主義體製,論資排輩惡習和妨賢嫉能的風氣都是學生們走出象牙之塔以後所遇到的障礙。許多學生一走上工作崗位,便不得不抹去了以前的鋒芒和熱情,否則,便會變成被壓製、被打擊的對象。因此,一些學生常常夢想到一個“大機關”的“好工作”,更多的人在大幹一場的想法之後留出足夠的退路和保險係數。
成名未必是好事
20年代中期,當胡適的名望如日中天的時候,他了人意料地對他的朋友路易絲·甘尼特說:“今天對於有才能的人來說,生在中國是不幸的,他們得到的太多太容易;他們讓人推著很快地承擔超過他們能力的責任,他們注定是要完蛋的。顧維鈞曾是外交部出色的常務部長,現在卻成了總理;吳佩孚是一位傑出的旅長,他卻竭力要當總司令;在我從美國回來兩年後,一家報紙搞了一次民意測驗,說我是最偉大的活著的中國人之一。一旦你成了名,你必須要選擇如下的兩件事之一來做:不辜負這個名聲,或是靠這個名聲活著。在第一種情形中,你會在身體上毀了自己;在第二種情形中,你會在道德和思想上毀了自己。你竭力要成一名偉人,你就要盡力做過多的事情,這樣你就會完蛋!”多少人為成名一生孜孜以求,費盡心機,而青年胡適對成名發出的精湛議論,這其實也是他在茫茫人生中對自己命運的預感。
不爭虛幻的美名
清華有許多學術精湛、碩果累累的老教師的職稱隻是“副教授”,而他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卻早就是教授研究員了。
那些學術泰鬥是不去爭什麼第一的,那些真正有學問的人也不去爭什麼個人在學術界的地位。因為他們相信做學問的目的不是爭什麼頭銜或第一,而是看它對科學和社會的效用。因為每一個真正認真做學問的人都清楚“泡沫學術”實在做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