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溝通人際關係的橋梁
《詩經·小雅·伐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兮,不求友生。"鳥兒在嚶嚶地鳴叫,是尋求朋友的聲音。人的語言是人類特有的思維工具和尋求朋友最重要的交際手段。普希金曾這樣來描敘歐根·奧涅金語言的魅力:
他有滔滔不絕的口才,對任何話題都應付自如。每當重大的爭辯,他會麵帶一種老練的、學者的肅穆,而突然,俏皮地說句冷嘲,使夫人和小姐抿嘴而笑。人們經常利用語言的魅力,來觀察他在大眾心目中的地位和所能引起的反響。善於利用語言魅商的人,最有可能處於左右逢源的有利地位,會成為最受歡迎的談話對手。人們常把具有語言魅商的人,稱為熱情的演說家、自信的歌手。在這種場合下,這位能說會道的人,顯得熱情洋溢,聰明非凡,具有一種令人傾倒折服的精神魅力。人群中的歡樂氣氛往往能引起有語言魅商人的談話興致。他們會滔滔不絕地議論,巧於辭令,能言善辯,用趣味橫生的故事和令人吃驚的消息來顯示自己的見多識廣。語言的魅商,常常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林肯是美國曆史上的一位享有盛名的總統,他偉大的貢獻就在於他廢除了美國的農奴製,使廣大黑人獲得了法律上的平等。然而在當時的那個時代,南部聯盟堅決反對廢除農奴,且南部聯盟具有較強的軍事力量,還有發達的經濟做後盾,而北部聯盟中有些州也不願由此而引發內戰,在這緊要關口,林肯總統非凡的口才產生了非凡的作用,他在美國內戰的關鍵時刻,在蓋茨堡做了一次演講,闡述了廢除農奴製的必要性和進步性。演講還不到兩分鍾就結束了,但演講大大鼓舞了北部聯軍的士氣,從而一舉奪取南部聯軍的陣地,一步步走向勝利,徹底完成了廢除農奴製這一偉大的事業。林肯永遠活在美國人的心中,他的演講詞也被刻在一塊不會腐朽的銅板上,永遠陳列於美國牛津大學的圖書館裏林肯帶領北部聯軍取得內戰的勝利,他的卓越的口才是功不可沒的。在今天,人際關係更為複雜,良好的口才更是一種戰鬥的工具,是事業成功的催化劑。有時候,同樣的意思,同樣的詞,由於講法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和魅商。中世紀時東方有一位國王。一天晚上,他夢見自己嘴裏的牙齒全落光了。第二天他找人來為他釋夢。第一個釋夢者說:"你的全部親屬都要在你以前死去,一個也不剩。"國王大為惱火。再召見第二個人來釋夢。第二個人說:"至高無上的陛下,您將比所有的親屬都長壽。"國王大為高興。從這兩個人解釋的內容來看,並無實質性的不同,可是表達方式卻大不相同。結果國王下令:賞第一個釋夢者100棍子,賞第二個釋夢者100金幣。建國初期,國際上許多國家對中國還不信任,中國在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岌岌可危,而周恩來總理就是憑借他雄辯的口才,為中國贏得了聲譽,贏得了地位。基辛格曾不勝感慨地對人說,周恩來是惟一和他一次性談話超過三小時半的外國政治家。他在回憶錄中寫道,和周恩來交談,簡直是一場緊張愉快的智力競賽和深邃的精神享受!因為兩人的語言都具有動力性。他們都是知識淵博、頭腦敏銳、極富邏輯性幽默感的外交家,在交談中,各自都要緊張地追蹤對方倏忽萬變的智慧之光,並巧妙而準確地做出靈穎的回答,顯現出各自的卓越魅商和瀟灑風格。周恩來的魅商,確實與語言的幽默是分不開的。就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要成就自己的事業,可能就和上司、同事之間存在著差異。不說服上司,他阻礙你;不說服同事,他不理解你,還給你處處設障礙。說服他,你沒有良好的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