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動作謙虛恭敬的表現稱之為禮貌。中國曾有"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的古訓,意思是說:有道德的人待人應該彬彬有禮,態度不能粗暴傲慢,更不能出言不遜。這就是禮貌待人的基本要求。
禮貌待人是指人們在與他人交往的各種行為處境中所應有的品行和禮儀,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社會公德之一,也是文明行為中最起碼的要求。禮貌待人體現出對他人的尊重,反映出人與人之間平等與友好的關係。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禮儀之邦,禮貌也是我國的優良傳統。
禮貌可以是有多方麵的表現。比如:對他人的友好表現;對他人勞動成果的尊重;孝敬父母;尊老愛幼……
古代經典的"孔融讓梨"故事,相信是家喻戶曉了。孔融在那很小的時候就知道把大一些的梨讓給自己的兄長,這樣懂禮儀講禮貌的舉動不禁令我們佩服。或許我們像他那樣的年齡,對"禮貌"也隻是一個朦朧的認識。
孔子早在兩千年前曾經說過: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可見早在古代,大家便已知道禮貌的重要,知道守禮是君子的表現。時至今日,到了一個被稱為文明的社會,人們是否真的較以往更"文明",較以往更懂得禮貌?
禮貌不能被觸摸,但卻可以顯示一個人的品格,反映一個人的修養。不相識的人在第一次會麵時,給人印象的好與壞,完全取決於懂不懂得禮儀,行事是否落落大方。一個待人有禮的人,人們都會樂於和他共處,並在記憶中占一席位。相反,一個言行輕挑的人,隻會令人討厭,使人無不把他的數據從腦袋中永久刪除。
禮貌是相對的。你對人如何,那人便彷佛是一麵鏡子,如實反射給你。倘若你發現你同伴的麵色不大對勁時,就該反省自己,想想是不是有何失禮之處。
禮貌是維係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橋梁。鬆蘇內吉曾指出,"禮貌是使人類共處的金鑰匙"。在現實生活中,社交活動最基本的要求是有禮貌,若不然,定會被他人劃分為"非我族類"的人而受到排斥。
禮貌絕不能裝模作樣,要用真誠之心與人交往。待人真誠的人,不論在何時何地,也能表現得賓賓有禮,這些都是發自內心的,自然地流露出來的。至於受禮的人,當然會投以賞識的目光。而存心做作,以求討好他人的人,都不會成功,因為真情與假意人們往往能夠輕易辨別。
禮貌是我們最基本的守則,是一道法律。有禮於人,唯有利,無害;無禮於人,唯有弊,無益。在這時代,讓我們做個名副其實的,有禮教的文明人。
良好的禮儀習慣能讓我們更快樂。當我們在公共場所不小心踩了別人的腳時,輕聲說聲"對不起",就避免了一場不愉快的"戰爭"。當我們在擁擠的公交車上能夠相互謙讓,那麼公交車也就變成了一個和諧的大家庭、、、、、、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在公共場所懂禮儀講禮貌,那麼我們的社會就會變成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快樂王國。
當早上來到公司,見了同事微笑地問一聲"早上好!"同事也笑著向你問好。美好的一天就從禮貌的清早開始,這又是多麼的快樂!
當我們在工作中遇到無法解決的困難,而身旁的同事利落地幫你解決難題的時候,你感激地說聲"謝謝",同事笑著說"不用謝"的時候,這多麼快樂!
朋友們,你瞧,講禮貌就能得到別人的善待;講禮貌就能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與理解;講禮貌就能與別人和睦相處。你給了別人一份尊重,別人也會送你一份真誠;你給了別人一份暖意,別人也會送你一份友情。
我國古代大思想家孟子說過:"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禮貌、尊重和友愛都是相互的,當我們禮貌地對待周圍人的時候,別人必對我們以禮相待,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越加和諧、溫馨。
良好的禮儀習慣不僅能給人生帶來快樂,而且能夠幫助我們走向成功。從外表上看,禮貌是一種表現或交際形式,從本質上講,禮貌反映著我們自己對他人的一種關愛之情。所以,真正的禮貌必然源自內心。
對於個人來說,適當的禮儀既尊重別人同時也是尊重自己的體現,在個人事業發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它提升人的涵養,增進了解溝通,細微之處顯真情。對內可融洽關係,對外可樹立形象,營造和諧的工作和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