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局 (一下)(3 / 3)

跟著文丞相去清君側麼,那與各地的亂匪,還有什麼分別?

不追隨文丞相麼,可底下,還有誰,能把這麼多人凝聚在一起,帶著大家抵抗韃子?

在眾人目光中,背對著眾人的文祥,身體慢慢駝了下去。

下的讚譽,歸此一人。下悠悠之口的指責,也由他一人承擔。此刻,誰也取代不了他,也幫不了他。

望著文祥那微微顫抖的背影,鄒洬心裏有些不忍。上前半步,低聲建議道:“丞相,要不然….?”

他的主意很簡單,諸將聯名上本給朝廷,明破虜軍的困境。並酌情滿足朝廷部分要求,支付一部分火炮和破虜弓。

文祥輕輕搖了搖頭,打斷了鄒洬的提議。

從百丈嶺上醒來那一刻起,他的心裏就一直沒有平靜過。整軍、練兵、改製,死守邵武為朝廷解圍。每前行一步,距離民族複興的目標都越來越近。但每走一步,與朝廷的距離都越來越遠。有些壓力,讓他無法透過氣來,偏偏身邊,沒有人可以分擔。

他知道鄒洬為什麼這樣勸他。鄒洬對朝廷固然忠,對破虜軍亦忠心不二。兩個忠字權衡下來,能做的,隻剩下退讓和乞求。

但文祥卻生不起半點退讓的心思。朝廷的旨意讓他為難,讓他痛苦。腦子裏那些混亂的想法,卻在不知不覺間,改變著他的做事方式。

自幼讀過的書,受過的教誨,讓他無法放棄大宋。但文忠記憶中的曆史,以又時時提醒著他,此刻的一舉一動,關乎整個民族。

內心深處的掙紮,讓他無法輕易做出選擇。大多時候,文祥知道盡力去平衡,盡力去妥協。盡力把矛盾壓下,把麵對朝廷非難的時刻壓後。因為他知道,破虜軍中,並不是所有人都已經覺醒。

他不想讓剛剛形成戰鬥力的破虜軍因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分裂。有時候,文祥甚至曾經幻想,北元的龐大的軍事壓力下,行朝的有識之士能放棄對祖宗製度、理學教條的維護,把救亡圖存放在第一位,看在破虜軍快成長的實力上,默認了自己這些做法。

在新政和新軍成長起來後,哪怕是千夫所指,自己也能坦然麵對。因為到了那時候,自己播下的火種已經可以燎原,無人能阻擋這華夏文明複興的火勢。

今看來,顯然自己的想法過於一廂情願。自己低估了守舊者的嗅覺,也過高地估計了那些士大夫的政治智慧。自己派杜滸統領水師,外圍做戰,暫時平息了激進者和守舊者之間的矛盾。而朝廷的一道聖旨,將他辛辛苦苦壓製住的內部矛盾,全部擺到了桌麵上。

今,當著破虜軍高級將領們,去何從,文祥必須做一個決斷。

而諸將,也將在福建新政,和大宋行朝之間,做一次取舍。踏出這一步,非但文祥自己,所有人都永遠無法回頭。

國家、朝廷、朝廷、國家,盯著地圖,內心深處,如千軍萬馬在交戰。文祥的手按在桌麵上,不知不覺間,汗水已經濕透脊背。

猛然,他的手舉起來,又慢慢地放下。這一刻,仿佛一個世紀般漫長。

酒徒注:請諸位龍套拿主意,文祥該怎麼做?建議被采納者,將獲得最佳龍套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