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是什麼?個性是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和外表的總和,是與別人所不同的地方。一個人的服飾打扮、說話聲調、思想品格等等,這一切構成其個性。個性不等於別出心裁,如今的時代是個講求個性的時代。很多人為了突出自己的個性,在形象上大做文章,苦心孤詣地將自己打扮成另類,比如染五顏六色的頭發,穿大得驚人的衣褲,戴怪異的耳環等等,這不是個性。

品格是個性中最重要的部分,高尚的品格可以使你的個性變得美麗而誘人。高尚的品格,是從實際生活中鍛煉出來的。品格的力量在於支持你戰勝人生中的種種艱難險阻,甚至突破生理給你的限製,讓你的生命放射出異彩。品格賦予你鮮明的個性,賜予你偉大的事業。

對於個性,我們無法下結論說,什麼樣的個性一定好,什麼樣的個性一定差。但對於一個人,一定要有個性。西方有句名言:“性格即命運。”我們也可以說個性決定命運。沒有個性或者太過平庸的個性都不能有所建樹,因為這樣的人,不能把自己獨特品格表現出來,因而也就沒有任何過人之處。與此相反,個性鮮明的人,往往有所專長,成就不凡的事業。

沈從文是卓有成就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別具一格,自成一家。其樸素平淡、純樸自然、深沉雋永、飽含靈秀的風格,令人讚歎不已。

文如其人,沈從文的個性也是淡泊名利、順其自然,這使他在苦難中站穩了腳跟。新中國成立後,沈從文被分配到曆史博物館工作,中斷了文學創作,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文物專家。

沈從文是一個隨遇而安的人,當他被分配到曆史博物館時,館裏給他的工作是給文物分類寫標簽。這雖然是一種機械性勞作,沈從文卻自得其樂。他把這當作一項全新的事業,他對文物著了迷。他最珍貴的時間,改行使他必須一切從頭學起,為此,他簡化生活,甚至忘了下班。幾年後,沈從文以驚人的毅力,成為中國服飾史方麵的專家。

“文革”中,麵對狂飆颶風,沈從文十分灑脫。當時有人要焚燒他許多研究材料,沈從文並不感到憤懣,他無比鎮定與淡漠。淡泊的沈從文從平淡中走出輝煌。

境界談

人的一生,要能正確認識自己,最好別違心地做人,別戴假麵具,要能夠走進自己的精神家園,活出自己的個性。

點一盞心燈,照亮前方的路

有位老年盲人琴師,技藝高超,遠近聞名。他帶著一個盲童,以彈唱為生,四處漂泊。老琴師每彈斷一根琴弦,就在琴體上認真地刻下一道。有一天,老琴師終於彈斷了第一百根琴弦。他淚流滿麵地刻下了第一百道。因為老琴師的師傅在臨終前曾叮囑過他:當他彈斷第一百根琴弦、刻到第一百道的時候,便可以打開遺囑,按照遺囑中的藥方到藥店去買藥,用藥後定能雙目複明。

他帶著盲童迫不及待地找到了藥店。出乎意料的是,藥店的夥計大惑不解地說:“遺囑中一個字也沒有,隻是一張白紙。”老琴師驚呆了,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盡管他明白了自己師傅的一片苦心,可是那支撐著生命的精神支柱卻徹底崩潰了。不久,老琴師便去世了。

老琴師在去世前,用盲文在那張原來無字的遺囑上給盲童寫下了自己的遺囑:“我的生命可以告訴你:要戰勝客觀環境,首先要戰勝自己。人的生命不僅需要物質力量的支持,而且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撐。”

光陰似箭,當年的盲童已是一位技藝更加高超、名聲更加顯赫的老者。他在珍藏了數十年的遺囑上又用盲文補充道:“希望、信念和目標引導著光明和生存,絕望和頹廢引導著黑暗和死亡。”

遺囑上的藥方是老琴師的希望,是他生存的寄托,是他心中的一盞明燈,照亮了他前進的方向,而一旦這盞明燈熄滅,生存的希望便化為泡影,生命便不複存在。我們的生命中,正是因為有了精彩紛呈的希望、目標,才能有精彩紛呈的生活。沒有了它們,生活也就沒有了意義。希望是我們的心燈,它照亮了我們的前程,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希望可以讓我們活得更精彩,可以讓我們超越一切。

美國有一位心理學家曾經做了一項實驗,在某中學新生開學的第一天,他在其中的一個班宣布:你們是精選出來的最有發展前途的學生。之後他再也沒有露過麵。但他並沒有忘記自己說過的話,密切關注著這些學生。十幾年追蹤研究得出了驚人的結果,這一個班的學生確實如他所說的那樣,個個出類拔萃,有的成為科學家,有的成為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