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西域文明之光(7)(3 / 3)

克孜爾石窟隨處可見的樂舞圖和飛天,都呈現出熱烈歡快的情緒。正如《通典》所記述的,那些樂舞或踴或躍,乍動乍息,躋足彈指,撼頭弄目,情發於中,不能自止。盛行於龜茲的“胡旋舞”、“胡騰舞”,仿佛隨時都能飛旋、騰躍而起,從牆壁中飛出來。那造型優美、千姿百態的飛天,給森嚴肅穆的佛國世界帶來一派生機,她從遠方仙界飛來,飄飄灑灑,氣象萬千;她祥和自如,親切動人,凝視著大地,飛翔於太空。身上長長的飄帶柔和而有力,猶如七色彩虹;軀體如一彎新月,輕盈婀娜,赤裸的雙足舒展著,撫摸著天際的雲朵。她永遠活潑輕鬆,自由自在,胸前的披巾瓔珞已包不住她豐滿的身體,她要飛出佛國禁地,到那金色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和蔚藍的塔裏木河上翱翔……

這些石窟殿堂,精妙的雕塑繪畫,既是對神靈佛性的一曲響遏行雲的頌歌,又是對人情世俗的大氣磅礴的抒寫。這些形象的曆史符號,揭開了祖先的心靈奧秘,激活了時代文明四濺的火花。

石窟寺壁畫中,佛傳故事和本生故事占很大比例,佛傳故事又叫佛本行故事,主要表現釋迦牟尼降生、宮中生活、出家、降魔成道、轉法輪、涅槃等一生的事跡。佛本生故事則表現佛轉世前的善行。克孜爾石窟寺的主室是禮佛窟,一般都把佛傳故事即佛祖一生的事跡畫在正麵和兩旁的牆壁上,以便於僧尼信徒以平視的角度觀看,一目了然。把佛本生故事即佛轉世前的事跡繪在洞窟頂部,使僧眾仰視才能看到,製造一種崇高神秘、具有威懾力的效果。石窟中精心設計、不厭其煩地用壁畫這種藝術形式,形象地歌頌佛的德行,渲染佛的偉大,其目的就是要求信徒們也像佛那樣,在今世和累世修行積德,種下善業,以成正果。這種誘惑就壓倒了人問煙火,世俗男女的誘惑。否則佛教就不可能成為西域諸國的國教。

佛本生故事畫非常生動且極富哲理,這類題材雖然在佛教藝術中是常見的,但克孜爾千佛洞壁畫主要是小乘佛教內容,反映佛的成功並非易事,要經過長期艱苦努力,要累世修行,反複轉生,一點一滴地積集功德,才能修成正果。這些壁畫正是通過佛祖修諸難行苦行的種種情景,給信徒提供一個仿效的典範。

最有代表性的是《薩捶那太子舍身飼虎圖》,表現的是太子投身飼虎的畫麵。這是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國王有三個兒子,最小的兒子叫薩堙那。一天三位王子出外遊玩,在山穀中發現幾隻出生不久的小虎,圍著一隻母虎嗷嗷待哺。畫麵上的母虎由於饑餓瘦得皮包骨頭,奄奄一息。死亡正向虎母子逼近,為了活下去,老虎可能要吃掉小虎,或者一齊死掉。三位太子非常焦急,不忍目睹,但又想不出拯救老虎生命的辦法。薩捶那想:“我應該救活他們,用我的身體去解救世上苦難的生靈。”他決心下定,頓時感到精神振奮,就讓兩位哥哥先走,自己留了下來。薩捶那脫下衣服,躺在老虎身旁。但母虎瀕於死亡,連吃肉的力氣都沒有了。於是,薩綞那找到一根銳利的尖木頭,刺破血管,讓老虎舐他的血。這時突然大地震動,太陽無光,狂風怒吼,河浪滔天。天神為之祈禱讚頌,無數奇妙香花繽紛落地,布滿山穀。老虎慢慢恢複了體力,吃完了薩垤那的血肉,喂飽了幾隻小虎。兩個哥哥走出很遠不見弟弟趕來,就返回山穀去尋找。這時映人他們眼簾的是弟弟血跡斑斑的衣服和一堆屍骨,他們放聲痛哭悔不該讓弟弟一人留下,葬身虎口。國王和王後得知噩耗後,更是痛不欲生。一位天神從空中來到國王和王後麵前,勸他們不要過分悲痛。國王和王後問道:“你是何神?”天神回答說:“我就是你們的小兒子薩堙那,我舍身救虎,升到天界。世間法道,生必有終,生前作惡,死入地獄,生前為善,死後升天。”國王和王後受到啟示,就把兒子的屍骨放入舍利盒中,建高塔安葬,永久紀念。

佛本生故事畫,每個畫麵都傾訴著一個令人震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