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西域文明之光(7)(2 / 3)

龜茲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大同雲岡石窟齊名,而又獨樹一幟。它建築在塞外荒漠之上,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

龜茲石窟群已編號的洞窟總數為570多個,由克孜爾於佛洞、庫木比拉千佛洞、森木塞姆千佛洞、克孜爾尕哈千佛洞以及瑪劄伯特、台台爾等千佛洞組成。千佛洞是石窟寺的俗稱,這些石窟構築了規模巨大、建築宏偉、體係完整、內容豐富、藝術精美、技巧高超的龜茲藝術寶庫。

上列這些石窟寺的名稱,並非原有,顯然是近代維吾爾人根據地形情狀而加的。如克孜爾是維吾爾語紅色的意思,大概是石窟坐落的雀爾塔格山呈赫紅色,在朝暉夕照中將山腳下的木劄提河映成胭脂紅,故而得名“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拉意為“沙漠中的烽火台”,這裏斷崖千尺,臨流據險,氣象嵯峨,在絕壁和疊嶂後麵沙漠中聳立著高大的烽火台,所以叫“庫木吐拉”千佛洞。森木塞姆是維吾爾語細水流出的意思,石窟開鑿在犬牙交錯的崖壁上,山溝裏蘆葦叢生,有小溪流過,因此得名“森木塞姆”

千佛洞。克孜爾尕哈是維語“姑娘留在這裏”的意思,這裏流傳著一位姑娘遇害的故事,是後來維吾爾民間附會的傳說,故取名“克孜爾尕哈”千佛洞。

龜茲石窟群主要由以上四處石窟組成,其中克孜爾於佛洞規模最大、洞窟最多、保存壁畫一萬平方米,是龜茲石窟群的主體。

石窟是由佛寺建築、雕塑、壁畫組成的相互關聯、有機結合的整體。洞窟形製多種多樣,有供禮拜的大像窟和中心柱窟,有供高僧講經說法的精舍,有供禪僧坐禪的禪窟以及貯存糧食物品的倉庫等等,整個石窟儼然是一個可供僧尼禮佛、講經、坐禪和起居生活的小社會。許多這樣的石窟就構成了龐大的龜茲石窟群。

石窟寺中雕塑、壁畫的題材,包括佛、菩薩、佛徒四眾、天龍八部、四相圖、天象圖、飛天、天宮伎樂、佛傳故事、本生故事、因緣故事、經變圖畫等,還有大量動物花鳥、山水樹木、供養人像、裝飾圖案以及農耕畜牧、狩獵乘騎、舟船車輛、窟寺建築等等,是古代龜茲社會生活和佛教幻景的大千世界。每一個走進洞窟的人,都會感覺到被包圍在濃厚的佛界氣氛中。

走進克孜爾千佛洞的大像窟,一下子就走進了近兩千年之前的東漢。這是龜茲石窟普遍建造的大像窟,露天的大龕依山而開,龕正麵有大立佛一尊。左右側壁,分別塑造的繪製佛像三至五列。宏偉的外殿高達20米,抬頭仰望,穹形窟頂畫滿了伎樂飛天,色彩斑斕,氣韻生動,仿佛那美妙的仙界樂音還在穹頂震響、天際繚繞。

這些裝飾在宗教項鏈上的虛幻的花朵,給人們以極大的心理安撫和精神慰藉,使他們把希望寄托於來世的天國。遠離動亂的魏晉南北朝的龜茲,僧徒和藝術家以一種與中原不同的愉快美好的心理和超脫的形式來表現佛教教義,在石窟寺中造成一個和諧優美而令人心醉神迷的藝術境界,洋溢出自由瀟灑的藝術情趣和風情萬種的生活氣息。

那高大的內殿是中心柱窟,是僧眾佛徒的禮佛窟。前室繪有佛像、菩薩和護法諸神,後室及左右甬道繪著供養菩薩、伎樂天人,壁龕和側壁則是色彩鮮豔的佛傳、本生、因緣故事畫和菱格圖案。後室的涅槃台上,是十幾米長的佛祖釋迦牟尼涅槃像,後壁有與雕塑涅槃像連為一體的繪畫涅粲像和舉哀弟子、天人、飛天、花幔等,用的是紅黑綠藍等熱烈鮮明的色調。幾個舉哀弟子像排列在佛像身後,一個個以45度向外傾斜,這不平衡的姿勢大大增加了弟子對佛陀親切而悲痛的感情強度和宗教莊嚴肅穆的濃重氣氛。

克孜爾石窟在表現佛涅槃時,重點繪畫出許多“伎樂天”和“飛天”,這是表現對佛涅槊的禮讚和供養。佛教解釋涅槃是解脫和快樂。佛涅槃時的形象十分寧靜安詳,這是為了說明死亡並不可怕,而是一種成功。這種違背常理的說教難於使人信服,所以佛經佛畫對涅粲的描繪就不吝筆墨,極力宣揚涅槃的美妙。在克孜爾石窟壁畫“焚棺圖”中,三位樂伎和天人臉上無沮喪的表情,奏樂時氣氛熱烈,與其說是悼念涅粲的佛,不如說是高奏讚歌,稱頌佛涅槃後的新生。整個畫麵香花飛散,寶珠飄逸,樂聲歡快,歌舞翩躚,完全壓倒了悲哀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