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統一西域、定遠邊陲的事跡,享譽朝野,流芳百世。他依托塔裏木河還成就了另一番事業,那就是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相互傳播,中原民族和西域民族的融彙親和。
絲綢的魅力
兩千年前,當東方漢王朝的絲織品已經有了千年發展曆史時,西方的羅馬帝國對絲綢還一無所知。
那些有緣見到中國絲綢的羅馬學者,紛紛撰文介紹,深信絲綢是樹葉上長出的毛或地上經灌溉長出的線織成的,還有的說絲綢是有八隻足的蟲子吐絲結網而成的。他們為這新奇的衣料,編織了許多有趣的神話。
羅馬人第一次被這神話般的絲綢所震驚,是在公元前53年。
羅馬將軍克拉蘇率領七個精銳兵團,以破竹之勢越過幼發拉底河,追擊向東潰逃的帕提亞(波斯人的一部分)軍隊。麵臨滅頂之災的帕提亞人逃到一個叫卡爾萊的地方,突然調轉馬頭,向緊逼其後的羅馬軍隊射出一陣暴雨般的亂箭。羅馬人猝不及防,頓時陣腳大亂。接著,比亂箭更可怕的事情發生了:帕提亞人在震耳欲聾的喊殺聲中突然展開一麵絲綢旗幟,巨大的紅色絲綢在陽光下一片鮮紅,燦爛耀目,閃射出具有威懾力的神秘魔光。
陷入混亂的羅馬士兵麵對這從未見過的東西,把整個天空映得通紅,以為是什麼神怪白天而降,嚇得倉皇逃跑。事後羅馬人才知道,帕提亞人在空中施展的那麵懾人神魄的大旗,原來是一種名叫絲綢的織品。這種絲綢來自遙遠東方的賽裏斯(即絲綢之國中國),那個神秘國度裏的人用一種蟲子吐出的絲,織成色彩絢麗、輕柔如雲、薄似蟬翼、光滑透明的綢布。
這正是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派副使帶著大量絲綢西進波斯,那裏的帕提亞人才得到了這前所未見的東西。
帕提亞人在戰場上利用絲綢的奇效擊敗了羅馬人之後,又抓住羅馬人急於得到絲綢的心理,充當絲綢買賣的中間人,大賺羅馬人的錢,使羅馬的財力甚至因大量購買絲綢而陷於枯竭狀態。
當時一位羅馬詩人讚歎道:“絲國人製造的寶貴花綢,它的顏色像野花一樣美麗,它的質料像蛛絲一樣纖細。”莊嚴的《古蘭經》甚至稱頌“絲綢是天國的衣料”。
絲綢不僅以它無與倫比的絢麗、柔軟、精細、滑潤聞名於世,而且把代表東方發達程度的文明結晶傳到西方。它價比黃金,駭世驚俗。
隨著西域商道的暢通,刺激了中國絲綢生產,絲織品源源不斷從長安經河西走廊,沿著塔裏木河南北兩道翻越蔥嶺,運往中亞、西亞。羅馬市場上的絲綢,則是由波斯和印度商人轉手供應的。由於埃及亞曆山大城一度成為中國絲綢貿易的集散地,所以埃及女王很喜歡用絲綢製衣,作為禮服。
在文化發達的古羅馬帝國,達官貴人以穿中國絲綢為榮,愷撒大帝甚至穿著絲綢做成的袍子去看戲,引起巨大的轟動。上行下效,整個羅馬形成了穿絲織衣服為時髦的風氣。這種風氣發展到相當嚴重的程度,甚至後來宮廷感到這樣下去會造成經濟危機和國人道德的淪喪,不得不下令禁止人們穿用絲綢。有些文人也發表文章,指責婦女穿這種透明的絲綢衣服有傷風化。
既然一麵絲綢大旗能導致羅馬七個精銳兵團慘遭失敗,那麼幾道禁令和幾篇文章就能阻止絲綢的流行嗎?一些精明的商人為了能直接得到中國的絲綢,千方百計探索通往“大漢帝國”
的道路。他們在財富的鼓舞下結成商隊,不畏艱險地像接力運動員那樣,來往奔波於君士坦丁堡至長安的那條漫長的“絲綢之路”上。
那時的人們怎麼也不會想到,“絲綢之路”這個本不存在的名稱,在後世競像黃鍾大呂般震響於全世界。
人們把張騫“鑿空”西域,看作是溝通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的起始。活躍在“絲綢之路”上的古人,並不知道這條牽動著東西方文化精神的通道,叫做“絲綢之路”,這一名稱是在兩千年後才被人們使用的。
“絲綢之路”這個名稱不是中國文獻中的記載,而是由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他1887年出版的三卷本名著《中國》中首次提出來的,接著又首先被西方學者相繼認同。至20世紀初以來,才逐漸為中外學術界、讀書界所接受,並被廣泛使用。
“絲綢之路”稱謂的起緣,最好不過地說明了這條歐亞通道的國際性意義。
東起中國長安、西至地中海各地的“絲綢之路”,它作為東西方文化紐帶的聯結點和中心地段,正是塔裏木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