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後記 我的城在行走(2 / 2)

遺憾的是,曾經在我的文字和影像中出現的人,有的已經逝去,有的已長期躺在病榻上。我唯有慨歎時間老人的殘酷無情,唯有隻爭朝夕地把該做的事情做完。可花開花落,雲卷雲舒,誰又能留住時間的腳步呢?

2010年5月18日,府學文廟千年大修竣工後的一個“世界博物館日”,我應邀到大成殿前簽售《濟南乎》。一個明湖路小學五年級的女孩在父親帶領下,手拿一本翻得都有些陳舊的《濟南乎》讓我簽名時說:“叔叔,我們好幾個同學都喜歡您的這本書呢。”我眼眶有些濕潤。其實,她的父親看上去比我年輕很多,她叫我叔叔自然令我愉悅,更高興的是,《濟南乎》居然有了這樣小的忠實讀者,此前我為它付出的一切,都值了。濟南的文化傳承香火不斷,隻要做好自己該做的,不必杞人憂天。

濟南一直在行走。從數千年前的某一天出發,向著今天一步步走來,也要麵向未來繼續前行。我以私人化的敘述方式,以街區文化為篇章架構,將我所講述的人和事都落腳到“街區”這個點和線上,以攝影和文字為雙重表現形式,按照濟南傳統格局和街區的大致走向,自老城中心啟程,走到舊時的關廂,再到百年前的商埠,最後止於城郊山水之中。與先人對話,向今人訴說。一路走來,當然不隻是空間上的轉換,更有時間上的穿行。這些是我作品的初衷。

我對濟南的理解和感悟是漸進的,涉獵自然也由窄到寬,由淺入深。十年後增訂此書,更名為《濟水之南》,絕不僅僅是文字上的大幅增加,而是對濟南曆史文化作了更加深入的挖掘和解讀。尤其百年前濟南自開商埠,之於今日濟南之發展、城市之保護仍頗多助益,這部分內容自然是要增加分量的。同時對其他一些原有篇章也作了結構上的調整和細節上的充實與豐富,以便能夠展示一個我心目中更加豐滿、更加多元的濟南;每篇文章前加了幾句引言,意在提綱挈領、開宗明義,方便快速查閱;至於初版時存在的謬誤,當然必須予以修改。書中圖片除曆史資料和署名作者的以外,均為我本人所拍攝,這也是本書的特色之一——隻為傾一己之力,把忐忑放在一邊。

牛國棟

2013年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