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膠濟鐵路鋪到濟南後特意修建了從東關(即黃台)車站至小清河南岸的岔路,長度雖隻有一公裏多,卻將小清河與膠濟鐵路連在一起。
1912年,津浦鐵路建成通車,不僅在鵲山濼口間修建了黃河鐵路大橋,還專門設立了濼口站,使濼口的交通樞紐作用更加顯現。1913年,黃河濼口碼頭與小清河黃台碼頭之間建起全長六公裏的輕便鐵路,被稱為“清濼小鐵路”,將津浦鐵路與黃河、小清河聯係起來,最終對接膠濟鐵路,形成鐵路、公路、水路融為一體的交通網絡。
清鹹豐五年(1885),黃河又一次奪大清河河道入海,濼口再一次成為黃河下遊最重要的貨物集散碼頭。濟南也搭上黃河航運的線路,下直通大海,上直達魯西南、河南、山西等地。據《山東經濟調查》(1915-1918)載,民國初年,由鄭州至濟南的往來民船有七百隻左右。濼口南岸碼頭稱“上關道口”,是官渡碼頭,其東麵三四百米的地方還有一個民渡碼頭,叫“下關道口”。“下關道口”主要是由一些小船運送過往市民和物品等,而黃河北岸與其相對的碼頭位置不是非常固定,有時根據水流的情況,船被衝到北岸後,在哪裏停下便在哪裏靠岸,被人稱為漂浮碼頭。最多時,數百條貨船聚集在河道裏,船隻要等好久才能靠上碼頭。往來於黃河兩岸則都是用“大擺渡”,即一種長三十餘米、寬近二十米的大木船,是專門用來運送車輛、糧食、棉花包等大宗物品的。當時的一艘“大擺渡”能一次運載好幾輛汽車。那時候,“大擺渡”全靠人力,一條船少說也得需要三四十個船工。
1925至1926年,張宗昌督魯時期在今天橋區境內開挖了一條長6.6公裏的人工河道,在鳳凰山下建鳳凰閘與小清河連接起來,當時稱新引河,後來稱工商河。河道走向呈U形,以成豐橋為界分為東工商河和西工商河。
由於成豐橋靠近火車站,設有貨物碼頭,從而溝通了小清河、黃河與火車站之間的交通聯係。沿河的一些街區,像成豐街、官紮營一帶建起諸多麵粉廠,東護城河畔也建起了造紙廠、紡織廠、染織廠,都利用河道運送原料和成品。工商河還承擔著天橋地區的泄洪和排汙功能。
1938年,蔣介石政府在河南花園口將黃河大堤炸開,黃河再次改道,黃河下遊無水長達九年,航運自然停止。加之膠濟、津浦兩大鐵路通車幾十年,濼口商貿運輸業遂逐漸凋敝,船工、搬運工也都轉移到附近的小清河碼頭找活,濼口古鎮也漸漸衰敗下去。1948年,黃河回歸故道後,伴隨著航運複興,濼口碼頭曾再度興盛一時,人們還在濼口古渡搭設浮橋,黃河兩岸的水陸交往快捷方便了許多。為了支援勝利油田建設,20世紀六七十年代,大量貨船滿載沙石沿黃河順流而下運往東營。但時過境遷的濼口古鎮沒有恢複到昔日的繁榮。黃河航運局開通的濼口往返於惠民地區的客運航線,也因乘客不多而終止。進入80年代,黃河航運基本停止。
20世紀60年代以前,小清河依然盛產著魚米並提供舟楫之利。帆船可行舟至濟南城區,在西門橋、銅元局街設有客貨碼頭。東北郊黃台板橋碼頭更是一派繁忙景象。那時的小清河濟南段仍有魚四十餘種,及河蚌、河蟹、田螺、大蝦等。沿岸還有許多撈魚的地點,人們用自製的扳網捕魚,戰利品最多的當屬鯉魚、猴子魚和泥鰍。沿河還設有十幾處抽水站,灌溉菜圃、稻田和藕池。50年代的小學課本上還寫道:“小清河長又長,山東是個好地方。青山綠水好風光,出產稻麥和高粱……”
我家剛搬到小清河畔居住時,河水已不再清澈,淤積嚴重,但尚有少量運沙石的拖船行駛,岸邊楊柳下有人用扳網捕魚。到了夏日汛期,水位猛漲,會從沿河的養魚池裏衝到小清河裏不少鯉魚和草魚,此時撈魚自然收獲頗豐。1970年秋,濟南市革命委員會和生產指揮部聯合下文,動員全市力量疏通治理小清河。河道兩岸紅旗招展,臨街牆上貼著毛主席“最高指示”:“一定要把淮河的事情辦好!”年幼的我當時還納悶,毛主席沒提小清河的事啊?隻見一群群高中生和解放軍叔叔們穿著黃膠鞋或膠靴,挽著褲腿和袖子,用鎬頭刨、鐵鍬挖,將淤泥裝在臉盆或柳條筐裏,人傳人像接力,或用肩膀挑,小車推,運到河岸裝到解放牌大卡車上拉走。治理後的小清河恢複了短暫的清澈。每當下大雨時河水漲高,有些膽量的大孩子便從架在河上的鳳凰山鐵路橋上向河中“紮猛子”,很是刺激。
但排入工商河的大量工業廢水沒有得到根治,原本清澈的河道被汙染得不像樣子,河道不斷淤積,又缺乏必要的水源補給,工商河及小清河濟南段的貨物運輸在60年代末停航了,再也沒能恢複。
2008年,小清河又一次得到了疏浚,整砌河岸,修建碼頭,安裝景觀燈,還一度通起了畫舫。
古鎮圍城
濼口鎮原有自成體係的圩子城和圩子河,雖離省城不遠,卻有些另立山頭的味道。鎮裏的街巷很多也與濟南城街道的名字相同,隻好在前麵加上“濼口”二字。
作為重要碼頭的濼口,曾是人丁興旺、五業繁盛的濱河重鎮。明洪武年間,山東行省治所由青州移到濟南,不僅設立了山東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及按察使司,還設立了山東都轉運使司,專管官鹽運輸和漕運。鹽運使司下設膠萊、濱樂兩個分司,膠萊分司駐地就在濼口,並在濼口建立鹽倉。
金代始設濼口鎮,史稱上濼口鎮,為曆城六鎮之一。元代時濼口作為官鹽的集散地,繁忙的景象和商業氛圍遠勝過當時濟南西關,有各種貨棧、客棧、酒樓等服務設施,許多江湖藝人也多在濼口賣藝。到了清代,濼口依然興旺。清同治三年(1864),在濼口設立厘金局。清光緒九年(1883),增設濼口鬥捐局和船捐局。至民國年間,濼口居民即達四五千戶,有一萬五千餘人。
1927年,張宗昌督魯期間,在濼口和成豐橋之間,修了一條馬路,稱義威路,在途徑小清河的地方架起義威橋,這是濟南首座鋼筋混凝土橋,均因張宗昌號稱“義威上將軍”而得名。義威路修好以後,濼口碼頭和商埠緊密連接,從全國各地自水路運來的貨物,通過此路便捷地進入商埠;而商埠區內的各類商品,也通過濼口運往全國各地。義威路沿線兩側,一些商戶及工廠慢慢多了起來,濟南北商埠逐漸成形。1929年,為紀念濟南“五三慘案”,義威路更名為五三路。1938年,此路又改今名濟濼路,不久又鋪成柏油路麵,成為當時濟南北部的第一條柏油路。
祖輩就在濼口古鎮永祥街上修表的王榮興出生於1940年,對濼口昔日之風貌有父輩傳授,也有親身經曆。他介紹,1848年,濼口修建獨立的圩子城池,與濟南府城南北輝映。圩子城分東南西三麵,北麵借勢黃河大壩,形成天然城池。因此當地人有句歇後語:“濼口的圩子——沒那一麵子。”圩子外牆石砌,內裏夯土填充,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500米,牆高6米,牆基厚達6米,有的地段厚達8米,牆頂寬2米,開有垛口,牆外是圩子河。城設東南門、西南門、西門和大壩門,城門上還有城樓,東南門城樓裏還塑有魁星點狀元的神像,供求學者祭拜。城內房舍整齊,街道平夷,縱橫交錯,有“三十六街十二巷子”之說。早年,當地有個賣香肥皂、薄荷油、香蕉籫等雜貨的張七麻子,喜歡編順口溜,街名能從街東頭編到街西頭。因四方雲集的貨物需要在碼頭附近進行交易,鎮上自古便形成了“二七集”、“三八集”、“四九集”(因集市在興隆寺前也稱“大寺集”)和“柴火市”等集市。每至集日,濟南城裏、河北(當地人指黃河北岸)的百姓不約而至。
牲口、木料、布匹和水產買賣最為火爆。變戲法、拉洋片、耍猴、算卦的也都來湊熱鬧。過去渡河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和尚、道士和算卦的坐船不要錢,所以來往濼口的此類人很多。如今集市早已不開了,但當年的集日化作街名保留下來。
與府城一樣,濼口鎮上廟宇很多。除興隆寺外,還有火神廟、風神廟、土地廟、關帝廟、王母殿、藥王廟、九神堂和三元宮。而船上人最愛祭拜的則是大王廟。這裏的大王顯然不是山大王,而是管水的金龍四大王。每至汛期到來,廟裏的道士便將從黃河壩上或河裏“請”來的一種四方腦袋一尺多長的小水蛇,作為大王的化身供奉,還將其引到鋪著黃表紙的四方木盤上讓它聽戲。每當戲樂響起,小蛇昂起頭,仿佛在靜靜欣賞。不止在廟裏,即使一般人家遇到大王化身也要用鐵鍾或籮筐將其扣住,供奉家中。過幾天小蛇則神秘消失,所謂“見來不見去”,人們覺得神奇、靈驗。而黃河對岸鵲山腳下的北濼口,早年是回民聚居地,至今仍存有幾座清真寺。
清順治初年,秦、關、範三姓鹽商取得濼口鹽業行商特權,並成為結拜弟兄,建三義閣和三義廟,因此這裏便有了三義街和義和巷的街名。而這秦姓,相傳為秦瓊的後裔,秦家在府城西門還設有鏢局。至民國年間,三義街上還保留有秦家的碑碣和旗台。乾隆年間,濼口鎮上有了私家園林,即廣平府(今河北永年縣)知府劉叔枚在鎮北路中的亦園和工部員外郎李士琛位於泉子街上的基園,均由土木名匠陳雨人監造。陳氏長於繪畫,兩個園子無不疊山引水,亭台樓閣,奇花異木,盡顯詩畫意境。
在東流水街建立館舍、被稱為我國“公共圖書館之父”的濟南人周永年的老師申士秀的故居離泉子街不遠,因申士秀於乾隆二十八年中了進士,他居住的街巷被後人稱為進士街。進士街北麵的街道,在清道光年間出了楊恕棋、張明朝文武兩個舉人,故稱魁盛街。前麵提到的清代詩人王蘋也曾在此設帳教書,並留下了“挑菜小清河上去,看山扁鵲墓前行”(《癸酉濼口齋居》)的詩句。再後來,鹽運使李梅賓在此建濼口義學(後為濼口小學),成為濟南最早的公立學校之一。前麵說到的關友聲也出生在這裏。
民國時期,濼口商號大小共一百餘家,涉及雜貨、棉紗、麵粉、煤炭、製鐵、木作等各個門類,有新誠東、華東等二十餘家客棧,有著“清水池塘”美名的大澡堂也是磚瓦到頂,好不氣派。而紀鎮園、鬆竹樓和四季春等三十餘家飯莊,則以糖醋黃河鯉魚、清湯鯽魚、瓦塊魚等“濼口風味”在濟南占有一席之地。上世紀30年代時,紀鎮園的大廚鄭祥拿手的糖醋黃河鯉魚口味獨特,與濟南城裏館子做得味道不同,韓複榘專程到此品嚐。而楊家所開的德和順食品店和洪順點心鋪則依靠香甜可口的桂花棗果聞名全市,成為濟南著名小吃。“濼口風味”遂與“曆下風味”一道組成了濟南菜係的大家庭。
與美食密不可分的醬菜製作和食醋釀造在濼口也極負盛名。信誠、富聚、裕興、新城、袁鴻泰、彙源等十九家釀造作坊,所產醬菜和食醋行銷全國各地,人們把這裏生產的食醋統一命名為濼口醋。濼口醋的主料是高粱和黃米,發酵後經過三伏天陽光暴曬,因此有“三伏老醋”的別稱,醋色渾黃,酸中微甜,香味濃鬱。1915年,信誠號所產濼口醋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銀獎。挑擔子叫賣濼口醋,曾是濟南一景。
這裏製鐵業發達,主要是鑄造或維修船隻所用鐵錨、鐵鏈和大鐵釘及船載工具。而木作的興盛也與船舶建造與修理有關。自黃河上遊順流而下的一些體量不大的木船,被濼口人戲稱為“王八蓋子”,用它運完貨物後不再讓其返航,而在濼口就地拆解。俗話說“破船還有三千釘”,將船當作木材賣掉,拆下的鐵釘子回爐,一舉兩得。所以當地人有句流行廣泛的歇後語:“王八蓋子船——有來無回。”
與濟南老城牆的命運相同,濼口圩子城於1953年被拆除,原址上鋪成環城路,古鎮風貌隨之漸漸消失。人口逐漸減少的濼口鎮也納入北園鎮管轄,鎮上的人們便將這裏統稱為濼口街了。如今這裏保留著一些傳統的街巷,街上的房舍大多麵目全非,興隆寺也進行了翻建。二七集街9號院保留著原有高大門樓、磚雕和東西兩個跨院的基本布局,據說當年是馬姓鹽商的居所。
1990年9月,濼口服裝市場建成,成為濟南最大的服裝專業市場。而濼口的老人們心裏很清楚,服裝市場所在的地方與濼口還有些距離,中間隔著馬家莊。這裏實為小清河北岸的香磨李家莊,這個李姓人家居多的村子,舊時以研磨製作廟裏燒的高香而得村名。前些年,早已“農轉非”的香磨李莊,從小清河裏挖出舊日的石磨,擺在了自己開發的高檔小區香江花園裏,作為村史的一種參照。搭上濼口的車上了快車道,香磨李莊受了益,卻不知真正的濼口古鎮明天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