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實施仁政的治國之君(1 / 2)

雍正帝雖然殘酷多疑,但確實是一位治國之君。他不好聲色,不尚奢靡,張廷玉說他每次見到皇上用餐時,從不掉一顆飯粒或餅屑。他經常教育廚師要珍惜糧食,不能浪費糧食。雍正帝日夜勤於國事,很少有人與他在一起。批閱奏折累了,唯一的消閑,就是獨自飲酒、賞心或賦詩。他有一首詩,把自己描寫得十分形象逼真:

對酒吟詩花勸酒,花前得句自推敲。

九重之殿誰為友,皓月清風作契交。

可見雍正帝真正是一個孤家寡人。實際他也有朋友,其中之一就是上麵提到的張廷玉。張廷玉為人忠厚,文才出眾。記憶力又好,皇帝的詔書、諭旨多出於他的手,是雍正的得力大臣,雍正視他為自己的手腳。有一次,張廷玉病了,沒有來上朝,雍正帝對群臣說:“朕這幾天手腳不舒服,幹不了大事!”諸臣一聽齊聲說:“陛下龍體欠安,還是靜養幾日吧!”雍正帝聽後,哈哈一笑說:“朕的肱股之臣張廷玉有病,豈不是朕的手腳不舒服嗎?”群臣這才恍然大悟。

再一個是鄂爾泰。鄂爾泰為內務府郎官時,雍正帝尚是四皇子,那時正是諸皇子明爭暗鬥,爭奪太子寶座之際。雍正帝曾多次召見鄂爾泰,但每次都遭到鄂爾泰的拒絕,他說:“皇子不可外交大臣,這是祖訓。”雍正聽了此話,不但沒有生氣,反而高興地說:“此人竟敢以小小的郎官,遵守法製,拒見皇子。實在難能可貴”。由此,鄂爾泰在雍正記憶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雍正帝繼位後,把他先後派往雲南、貴州、廣西等地任總督。

雲南、貴州、廣西一帶的苗、瑤、彝等少數民族的土司,曆來是世代承襲的。在當地不僅有征賦稅、攤徭役等權利,還有生殺大權,是典型的奴隸製度。有的土司更為凶殘,任意殺人,將人殺死後,還向死者家屬索要“墊刀銀”,真是可惡之極。這些土司各霸一方,控製當地財、政大權,嚴重地危害了清朝的利益。為此,雍正帝命鄂爾泰對罪大惡極的土司嚴懲不貸。

鄂爾泰接到聖旨後,立即同部下幾名將軍研究,如果派大軍硬攻,弊多利少,唯智取是最好的方法。首先他選擇牛莊土司,這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家夥,鄂爾泰派人混進土司的內部,裏應外合,一舉將其捉獲,審訊後關進大牢。鄂爾泰覺得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改土歸流”廢除土司製度,由朝廷命流官進行管理,使國家政令統一。為籠絡安撫一些較好的土司,朝廷授於他們終身製的官職,但也要有流官的控製。鄂爾泰將此策奏明聖上,雍正帝同意這個辦法。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底,特授鄂爾泰為雲南、貴州、廣西三省總督,負責推行“改土歸流”政策。

鄂爾泰接到皇帝禦旨後,立即過雲、貴、廣一帶土司進行調查分析。他認為如果要在這三省順利地推廣改土歸流的政策,必須先除掉雲南鎮源的土司。鎮源(今雲南鎮源縣)土司刀翰,為人凶狠殘暴,是這一帶的頑凶。如果先除掉他,其他土司就比較容易治理。然而刀翰的大寨設防十分堅固,易守難攻。鄂爾泰仍采取分化瓦解裏應外合的方法,首先用重金收買刀翰的親信頭目刀海做內應,然後分兵兩路一舉攻破鎮源,並殺死刀翰。攻下鎮源後,鄂爾泰在此設州縣,委派流官管理。北部烏蒙土司,得知鎮源已被攻破,十分驚慌,立即聯合鎮雄土司、泗城土司共同抗拒清軍。廣西泗城土司的軍隊還沒有到,鎮雄、烏蒙兩寨已被清軍攻下,並設置烏蒙府和鎮雄縣,安排好流官,然後揮師追擊泗城土司。泗城土司聞訊後,自知難以抵抗強大的清軍,隻好乖乖地投降。鄂爾泰將泗城土司遷出另行安排,將其北部劃給貴州,建永豐州設泗城府。接著乘得勝之師迅速地將梧州、柳州、慶遠等地一一攻下,分別設州、府、縣由流官統治。廢除了土司的奴隸製度,使苗、瑤、彝等各族百姓脫離枷鎖,在清朝的統一管理下,這些地區的社會治安穩定,百姓生活有了保障。這些地區的流官逐漸受到當地居民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