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世界聞名古城(4)(2 / 3)

加爾橋

加爾橋曆史

宏偉的加爾橋位於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的尼姆,興建於公元前19年。這座橋被設計成三層,高約50米,最長的地方為275米,公元前120年左右是奧古斯都全盛時期,那時法國古爾地區以南的尼姆是在羅馬的統治之下。公元前27年,奧古斯都在此建立了一個城鎮。公元前19~公元20年,阿格裏巴占有這個城鎮及周邊地區。當時,城內有許多天然泉水,但要保證城內居民的飲用水得到足量的供應,還必須從尼姆以北50千米外修建渠道,將泉水運送到目的地,加爾橋便是這一工程中很小的一部分。建成後的加爾橋還曾是跨越加爾河的通道,供敞篷雙輪馬車及行人通過。巧妙的供水工程

在現代人看來,所有的城鎮和住房都必須有良好的供水係統,2000年前的古羅馬人有著同樣的想法。每建造一座新城市,古羅馬人都會建造水渠,引水供應城市。當時在法國尼姆,陳舊的供水係統已不能滿足古羅馬人新建城市的需要,於是主管古羅馬供水工程的阿格裏帕修建了一條水渠,把50千米外的泉水引到城裏。古羅馬加爾橋的一張舊照人按慣例將這條引水渠道埋入地下,可是該水渠必須越過加爾河峽穀。聰明的羅馬人靈活運用在道路建設工程中所研發出來的獨門橋梁技術,使渠水從水源地一路順暢而緩緩地傾入下麵的蓄水池。許多渠道是修在地下的,經過周密謹慎的計算和設計,使其有高低不平的段落。由於利用了地勢落差,從而避免了安裝,設置壓力係統來排除水流動過程中的障礙,並提供促進水流動的動力。加爾橋在高出河麵49米的地方引水越過穀地。如今在尼姆的城牆內,人們仍能見到一個圓形水池。它帶有一個沉澱池以及一係列閘門和出水口。當年這些設施曾在需要時將水引到城市的供水係統中。

技術和藝術的雙重傑作

加爾橋是羅馬建築師和水利工程師創造的技術上同時也是藝術上的傑作。加爾橋分為三層,每層都有一個接一個的拱狀橋洞。最底部的一層有6個拱,每個拱的拱頂都有相同的4個小拱。這種結構使橋身更堅固,能抵擋水流的衝擊。中間的一層有11個拱,每個拱的拱頂由S個相同的拱構成,這一層跨越主流的拱比其他相鄰的拱寬,以便增加河水的流量,減少衝擊。最上麵的一層有S5個拱,每個拱的拱頂隻有一個拱。在這一層,拱比較多,拱與拱的連接處比較狹窄,這樣可以減少在此高度上作用在橋上的風應力。另外每個拱的拱頂都由並列相同的拱構成,對於測量、製造、修複加爾橋來說,既經濟又便捷,因為支持一個拱的拱頂,隻需一個木製結構,當對拱進行修複時,也隻需把一個木製結構放在建橋時留下的每個拱的拱頂圓形器物上,這一器物是建橋時為了日後修複而特意設計留下的。加爾橋的傑出之處還在於它的拱及拱頂都是泥石結構,而不像現在的水泥鋼筋橋。據傳說,為完成這座莊嚴,雄偉的古羅馬高架渠,至少有1000人勞動了三年時間。用於造橋的重達6噸的方形石材必須精確地切割,以便石材準確無誤地相互壘疊,並通過其相互之間的作用力使橋梁更加穩固。橋拱寬度從中間開始向兩旁不斷變窄,這一構思獨特的建築結構使加爾橋更加雄偉穩健。此外,這些略帶弧形、變化有致的橋拱,在春天加爾河洪水上漲的季節,還兼具泄洪的功能,從而使加爾橋能夠更好地承受洪水的衝擊。

“最漂亮的水管”

著名作家司湯達參觀了加爾橋後深情地寫道:“在這裏,我見到了隻有在夢幻中才能一見的‘奇跡’,為此,我的心靈深處受到了強烈的震撼,甚至在古羅馬的大鬥獸場前,我也未曾有過如此的感覺。加爾橋匠心獨運,令人神往,完成這一精美傑作必然要耗費當時的所有人力、物力和財力。站在風景如畫的高架渠——加爾橋前,似乎聽到了一曲從遠古詩來的莊嚴樂章,相比之下,我顯得格外渺小,它是上帝賜予的出類拔蘋的建築藝術精品。”人們在讚美其高峻、雄奇和精妙絕倫之後,對當時的君主斥巨資興建加爾橋也驚歎不已,興建加爾橋到底耗資多少,迄今無法查證。加爾橋不但在美學上魅力無窮,而且它還是一座實用性極強的建築。加爾橋由取自天然的石材構築而成,橋梁沒有任何雕飾花紋和銘文;可謂天然去雕飾。該水渠直到18世紀上半葉才進行第一次建築工程改造。這次改造中把下麵兩層的橋麵拓寬,使它成為可供馬車行駛的橋梁。在午後和煦的陽光下,拱橋與波光粼粼的河麵交相輝映,閃爍著一道道迷人的金光,儼然是一件剛剛出“爐”的羅馬人藝術品,神聖絢爛,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