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座教堂分為五個禮拜堂,中央大禮拜堂穹頂高達43.35米,各堂排有整齊的木製席位,聖職人員的座位有104個。教堂內部裝飾也很講究。玻璃窗上都用彩色玻璃鑲嵌出圖畫,圖畫上是聖經故事。這些玻璃鑲嵌總計有1萬平方米。教堂內還有好幾幅石刻浮雕,描繪出聖母瑪麗亞和耶穌的故事。教堂的鍾樓上裝有五座響鍾,最重的聖彼得鍾有24噸。登上鍾樓,可眺望萊茵河的美麗風光和整個科隆市容。人們來到已成為著名遊覽勝地的大教堂,都會不約而同地讚歎這座大教堂內外皆似鬼斧神工之作的雕刻物。教堂裏森然羅列的高大石柱,鮮豔繽紛的彩色玻璃,精致的拱廊式屋頂以及淩空升騰的雙塔無不讓人覺得氣勢傲然。稀世藏品
科隆大教堂擁有很多稀世藏品。在眾多藏品中,最著名的是重達24噸的大擺鍾和一個10世紀的三王龕。大擺鍾是世界各地教堂中的“巨無霸”,而三王龕則是由黃金、寶石和珍稀飾品組合而成的“寶中寶”,可說是中世紀金飾藝術的代表作之一。如今,這個精致的三王龕置於大教堂的唱詩班回廊內。科隆大教堂的羊皮設計圖紙也是教堂內的寶貴藏品,它是研究12世紀建築藝術的寶貴資料。教堂內人們還可以欣賞到15世紀早期科隆畫派的著名繪畫家斯蒂芬.洛赫納創作的宗教畫。
忘憂宮
忘憂宮曆史
忘憂宮位於德國首都柏林近郊的波茨坦。這座名為“忘憂”的美麗宮殿,與德國近代戰火不斷的曆史,正好構成極為鮮明的對比。
18世紀末以前,德國既不是帝國,也不是主權統一的國家,而是一個由350個諸侯國和上千個小領地構成的地帶。當時境內有兩個較有實力的政權,一個是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另一個就是普魯士的布蘭登堡王朝。普魯士憑借強大的軍事實力吞並了不少小邦國,18世紀著名的腓特烈二世登上了曆史舞台,一向喜於宴樂奢靡生活的腓特烈二世不但從歐洲各地召集了一流的建築師來裝飾波茨坦舊有的宮殿,還於1744年動工興建忘憂宮。
這座融合晚期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築風格的宮殿,建成之後果真成為腓特烈二世的忘憂樂園,舉辦過無數場豪飲歡宴;後來又幸運地躲過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猛烈轟炸,以其精美無比的建築形式在德國藝術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雙重風格的忘憂宮
1744年腓特烈二世在城門外俗稱“荒野山”的地區遍植葡萄,並命令建築師克諾伯斯多夫依照他的藍圖規劃,在這裏建造了占地293萬平方米的避暑夏宮——忘憂宮。
在腓特烈二世的夢想裏,忘憂宮應該是隱密的私人居所,而不隻是豪華的宮殿。由於建築師克諾伯斯多夫曾到意大利旅行,並接觸過法國當時的前衛建築師,因此他以一種混合晚期巴洛克和洛可可的風格裝飾宮殿內外,使忘憂宮成為德國境內獨具雙重風格的建築。
忘憂宮建築及花園除了位子東側的忘憂宮之外,還包括西側的新皇宮、中間後方的新花園等一係列建築,新皇宮位於忘憂宮花園的西側,被腓特烈二世視為“創世之作”。新花園位於波茨坦西北方,建於18世紀末,它由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興建,因當時歐洲新古典主義剛剛萌芽,所以采用了這種全新的風格設計。這些建築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更忠實地反映了普魯士皇族的生活麵貌。
忘憂宮大殿
忘憂宮大殿是一座黃色的巴洛克式宮殿。在啟蒙主義的影響下,這座宮殿並不強調皇家特有的豪華氣派,在規模及麵積上都比一般宮殿小巧許多。宮殿西側及內部以輕快的洛可可風格裝飾。雖然由建築師克諾伯斯多夫設計,但幾乎全在腓特烈二世的監督下完成,因此也稱為腓特烈式的洛可可風格。由宮殿正麵進入後,是一道狹窄的長廊,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懸掛了許多法國洛可可畫派畫家的作品。宮殿中央有一座分隔東、西翼的圓頂大理石廳是菲特烈二世宴客的地方。此外,宮內還有12個房間,都相當優雅舒適,也都各具有不同的用途。眾多的房間中包括一間音樂室,據說這位熱愛音樂的皇帝,曾在此創作了4首交響曲和120首橫笛奏鳴曲,還有一間是腓特烈二世最喜愛的圖書室。
新皇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