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世界聞名古城(2)(2 / 3)

格奧爾吉廳被稱為冬宮的“心髒”,由克瓦連吉設計,是冬宮內最完美的大廳之一。克瓦連吉接手這項工程時,前任設計師拉斯特雷利的設計尚未完全峻工,由於葉卡捷林娜二世認為巴洛克新穎別致的奢華風格已然過時,與啟蒙時代的純理性思想格格不入,於是禦座廳被建成嚴謹的古典主義形式。然而1837年12月的一場大火幾乎將廳內裝飾化為灰燼,萬幸的是,所有造型藝術品、器具和其他珍貴財產都被救了出來,不過,大廳本身未能幸免。當時在位的尼古拉一世下令要全部采用白色大理石重建。產自意大利的卡拉拉大理石賦予重建後的大廳非同尋常的莊嚴感,塑有常勝將軍格奧爾吉形象的大理石浮雕庇護著置於其下方的禦座。天花板裝飾著鍍金圖案,由16種顏色珍稀木材鑲拚的地板具有同樣的花紋,兩者上下呼應。

彼得廳

彼得廳又稱叫、禦座廳,是為永久紀念俄羅斯帝國的締造者彼得一世而建的。它由法籍建築師奧古斯特.蒙費蘭於1833年設計,1857年大火後由瓦西裏.斯塔索夫依原樣重建。廳內帶有寓意性構圖的《彼得一世與彌涅爾瓦》畫像是這裏的主要裝飾。廳內禦座為曆史遺寶,木製基座上鑲嵌著,鍍金銀的雕花,椅背用銀線繡著當時的俄國國徽。孔雀石客廳

孔雀石客廳是用孔雀石裝飾而成的皇家生活用廳,它的藝術價值最為珍貴,這個客廳曾是尼古拉一世的妻子亞曆山大.費奧多羅夫娜皇後的會客廳,由阿.布留洛夫設計。廳內八根立柱和同樣數量的壁柱以及兩個壁爐均由孔雀石製成,並采用了複雜的“俄歹斯馬賽克”技術。鮮綠色的孔雀石與天花板和柱冠上華麗的鍍金裝飾圖案交相輝映,產生了令人歎為觀止的藝術效果。1917年11月7日夜,正在這裏開會的臨時政府的部長們麵對攻入冬宮的士兵束手就擒。

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的曆史

科隆大教堂位於德國萊茵河畔擁有羅馬時代悠久曆史的科隆城。科隆市早在公元前50年就已是羅馬帝國的重要殖民地,其市名就是由殖民地時的名稱演變而來。在陽光明媚的日子,來到這座位於萊茵河中遊的曆史古城,可感受到濃烈的宗教氣息。

科隆大教堂是科隆的驕傲,也是科隆的標誌,它同時擁有建築史上三個之最——德意誌聯邦共和國最大的教堂,世界上最高的教堂,建築時間最長的教堂。它以輕盈,雅致著稱於世,是中世紀歐洲哥特式建築藝術的代表作。教堂的整個格局給人一種渾厚凝重、超塵脫俗的意境,是科隆城內最負盛名的文化遺跡。

科隆大教堂始建於1248年,是在873年建的一座教堂遺址上改建的。在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期間,教堂工程一度停工。長達三個世紀的時間裏,兩台中世紀的起重機高掛於第三層延伸部分高達60米的南尖塔,標誌著工程的半途而廢。詩人歌德第一次參觀大教堂時大失所望。他覺得科隆大教堂像—個“創造到一半,遠未完成就凝固了的宇宙”。

19世紀早期,隨著浪漫派對中世紀的緬懷和謳歌,從中孕育出續建科隆大教堂的設想;而失落已久的繪在羊皮紙上的另一半大教堂西部正麵設計圖重見天日,更是給主張完成此項工程的人們莫大的鼓舞。在普魯士君王威廉四世的推動下,1880年10月12日,這座曆時632年之久的建造工程終於得以完工。1880年10月15日,科隆大教堂舉行了盛大的竣工典禮。當時,它以其157米高的兩個塔樓榮膺世界最高建築物的美譽,是宗教建築史上最傑出的成就之一。

科隆大教堂溯源

1164年,德意誌帝國皇帝、科隆大主教萊納德征戰意大利米蘭時,奪得一件珍貴的戰利品——朝拜初生基督的東方三聖王的遺骸。於是,科隆成為繼西班牙的聖地亞哥、意大利的羅馬和德國的亞琛之後最有名的朝聖地。1258年,法國國王從拜占廷皇帝手中購得耶穌受難時戴的荊冠,於是巴黎成為科隆最強有力的競爭者。為保住聖地的地位,科隆主教團決定修建一座世界上最大、最完美的大教堂,來供奉這份遺骸,建築風格選取當時新興的哥特式。

科隆大教堂建築藝術

科隆大教堂占地8000平方米,建築麵積6000平方米,東西最長144.55米,南北最寬86.25米。主體部分就有135米高,大門兩邊的兩座尖塔高達157米。今天它仍然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教堂的周圍還有無數的小尖塔。大教堂全部由磨光的石塊建成,整個工程共用去40萬噸石材,加工後的構件總重16萬噸,並且每個構件都十分精確,但至今專家們也沒有找到當時的建築計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