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是為皇帝加冕等重大典禮及節日慶典之處,1805年建造,1824年重修,本世紀初又經大修。是皇城中最大的建築,殿基高2米,縱深30.5米,寬44米,高11.8米。按照中國建築風格建造,但其中也保持了越南本土的風格。所有的建築門外都有雨簷,由一排柱子支撐。殿內的柱子全部由越南土生土長的鐵木製成,這種木材由於森林的砍伐而變的十分稀有。殿前有石台,為清化石砌成,是文武百官上朝時站立之處。勤政殿和文明殿是昔日朝議的場所。皇城中還有紫禁城,城牆每邊長為200~300米,高4米,厚1米,圍成規則四邊形,內有皇帝所居住的乾城殿和書房養心殿,皇後住的坤泰宮,皇太後住的延壽宮,嬪妃所住的端順院、端和院、端莊院等。除此外還有禦膳房、禦醫院、侍衛房等。
順化皇陵散布在香江東西兩邊的山嶺上,共有6座,即嘉隆陵、明命陵、紹治陵、嗣德陵、同慶陵、啟定陵。
各陵除麵積大小、建築繁簡有異外,布局、規製等基本一樣。天姥寺是越南著名古刹,又名靈姥寺,位於香江北岸安寧村高坡上,建於公元1601年,是阮朝始祖阮淦的次子阮潢所造。
順化古跡群還有耀帝寺、慈潭寺、靈光寺等古代寺廟建築和靜心湖,南郊壇等名勝。
下龍灣
下龍灣是越南北方廣寧省的一個海灣,風光秀麗迷人,聞名遐邇。風景區共分為東、西、南3個小灣。
在1500平方公裏的海麵上,山島林立,星羅棋布,姿態萬千,這裏究竟有多少島嶼多少山峰,至今沒有精確的統計數據,據說共有3000多座,僅命名的山、島就有1000多座。下龍灣的名稱來曆有種種傳說:一說是上天遣神龍降臨北部灣,助越南人民抗擊外侵,龍口吐出顆顆龍珠打擊侵略者,龍珠落進海裏,化為岩石,聳立成山。還有人說有一群白龍從遠方飛來,被這裏的綺麗風光所吸引,從天上下來留在海灣裏。白龍翻騰激浪,化作千姿百態的奇山異島。據科學工作者考證,這裏是原來歐亞大陸的一部分,後沉人海中,形成了這種自然奇觀。
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將山石、小島雕鑿的形狀各異,有的如直插水中的筷子,有的如浮在水麵的大鼎,有的如奔馳的駿馬,還有的如爭鬥的雄雞,最有名的是蛤蟆島,其形狀尤如一隻蛤蟆,端坐在海麵上,嘴裏還銜著青草,栩栩如生。
岩島上有許多岩洞,其中木頭洞最具特色,有“岩洞奇觀”之稱,位於萬景島海拔189米最高峰的半腰,洞門不大,洞內廣闊,分為三層,外洞可容數千人,洞壁上的鍾乳石,形成各種動物形象,活靈活現,令人稱奇。
中門洞是下龍灣又一個著名的山洞,也分為形狀、規模各不相同的三間。外洞像一間高大寬敞的大廳,可以容納數千人。洞底平坦,洞口與海麵相接。漲潮時,小遊艇可以一直開進洞中。外洞口周圍長滿了椿樹、竹子、石鬆等草木。從外洞通中洞的拱形洞口,隻能容一人通過。旁邊立著一塊酷似大象形狀的灰白色的大石頭,像衛士守衛著洞門。中洞長8米,寬5米,高4米,洞裏又似一個精美的藝術館。再通過一個螺口形的洞口,就進入了長方形的內洞,長約60米,寬約20米,四周鍾乳石錯落有致,很自然地形成許多小洞及生動的雕像造型。
萬景島以西3公裏,有個巡洲島,這是下龍灣惟一的土島。島的東部有幾棟兩層樓房,格外引入注目。其中一幢八角形的紅瓦樓房,掩映在青鬆、白檀叢中,室內陳設全部是竹藤製品,顯得簡樸美觀。這是胡誌明主席生前遊覽下龍灣時常常休息的地方。
下龍灣不僅山明水秀,而且物產富饒,海裏有許多名貴的水產。下龍灣的氣候和地形適宜幹各種熱帶龜類生活,又行幾個河口帶來的食物,因此越南沿海的各種魚類,在下龍灣都有。
會安古城
在占婆王國時期,會安曾是一座港口,發展到16世紀,這裏演變成一個東南亞最重要的貿易交流中心。18世紀,由於越南國王們長期而激烈的權力之爭,約束了發展,會安幾乎廢棄了,到了最後,這座天然的港口終於淤塞。19世紀8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會安港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使之煥發昔日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