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古老的建築(13)(2 / 3)

據文獻記載,自公元9世紀起,古城狹窄蜿蜒的街道就被三種不同的建築區分開來。城堡,城市自身建築以及商棧。舊市區內建有長方形街區,四周環繞城牆,用於防禦的城牆反複毀於戰火又反複重建,在幾個世紀的歲月之中改變了城市的風貌,16世紀時城牆周長12公裏,116座敵樓和11座兩側帶有塔樓的城門護衛著城市,現今還遺留下來兩座城門。東城牆外麵的城堡,為中亞細亞最大的城堡之一。

布哈拉的遺跡除了很多16世紀的建築外,還有大量古老的伊斯蘭建築,包括建—於9世紀末10世紀初的伊斯梅爾薩曼王陵,堪稱中亞建築藝術的傑作。卡裏安尖塔建於11世紀,是布哈拉最高的建築物。卡梁清真寺帝聳立著一座高塔,是布哈拉最高的的建築物。

此外還有馬高基一阿塔裏清真寺、查爾清真寺、拉希穆汗清真寺、謝伊費德丁納.布哈爾茲陵墓,建築物多為宗教場所,但也留有不少商業建築,如商棧和市場。這些當地建築由磚瓦房和土坯平頂房構成,而且臨街一麵缺少窗戶。富戶人家都裝飾著雕花大理石鑲條和壁畫。

布哈拉曾是中亞伊斯蘭神學研究的中心,建有許多神學院和伊斯蘭高等教育學府,1509年所建的庫克爾達什神學院是中亞地區最大的神學院。在薩曼王朝時代,文學科學都很發達,當時的布哈拉宮廷圖書館藏有很多珍貴的手稿,每一門科學和文學書籍都設專室藏貯。15、16世紀形成的布哈拉畫派留有很多作品。

撒馬爾罕文化中心

撒馬爾罕是烏茲別克斯坦第二大城市,撒馬爾罕州首府,古絲綢之路上的著名城市,也是中亞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古有撒馬爾族在此居住,公元前4世紀名為馬拉坎達,曾為索德侯國的都城。公元329年被亞曆山大大帝攻占,6~18世紀先後被土耳其人、阿拉伯人、蒙古人和伊朗人占領。公元712年阿拉伯人入侵後,伊斯蘭文化傳人。

作為烏茲別克的文化中心,撒馬爾罕的舊城為古跡集中地。11世紀這裏就築有城牆,街道從市中心向6座城門輻射。帖木兒在此建都時,曾將街道擴建為有頂棚的寬敞大街。俄國人占領後,城牆和城門被毀。迄今市內仍保留有14~17世紀的許多著名古建築,包括清真寺、陵墓撒馬爾罕的沙赫金達古墓群中,不少陵墓都是建築傑作,五光十色,式樣優美。其中以帖木兒帝國時代建造的宮殿陵寢最為壯麗。古爾.艾米爾陵墓是帖木兒及其後嗣的陵墓。它建有五顏六色的宏偉穹頂。帖木兒為悼念其王後所建的比比.哈努姆修道院十分精美。沙希.津德陵墓也是撒馬爾罕古建築物中的精品,這裏有帖木兒的王後圖瑪.阿卡和侄女圖爾坎.阿卡等13座墓葬。在列基斯坦大校場上有兀魯伯經院、季裏雅.卡利經院和飾以尖塔的希爾.多爾經院等3座高大建築,氣勢恢宏。兀魯伯經院有用各色彩陶裝飾的正門和彩色的穹頂,後遭地震破壞,又重新修建了高13米、直徑13米的新穹頂,建築材料采用特殊金屬結構。城市東北郊是著名的兀魯伯天文台遺址,另外還建有兀魯伯天文台博物館。

順化古跡群

順化,是越南曆史古都,現在是平治天省省會。位於香江兩岸,西靠長山山脈,東距南海約8公裏。漢代名為盧容。1306年,陳英宗嫁妹玄珍公主於占王製昱、得烏、哩二州為聘禮,翌年更名為順州、化州,納入越南版圖。1635年~1945年間,曾先後做內舊阮、西山阮、新阮諸王朝的都城,名勝古跡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皇城、皇陵、天姥寺等。

順化皇城,越名“夫內”,是阮氏王朝皇宮,也是越南現存最大且較為完整的古建築群。1687年奠定雛形,1805年開始修建,曆時數十年時間才建成現存規模。其建築的樣式,模仿北京的故宮,總麵積6平方公裏。皇城外圍的部分稱為京城,有周長9000多米的圍牆,全部由磚砌而成,高約8米,厚21米,共有10處16米的城門,四周還有寬22.8米,深4米的護城河圍繞。城內是皇城,皇城亦係方形,四周亦有護城河,城牆每邊長500多米,城門有4,即前年門、後和平門、左顯仁門、右彰德門。

午門是旗台建於阮朝嘉隆8年(公元1809年)。台分3層,下層高5.6米,中層高5.8米,上層高6米。旗杆,起初係用木製,分2段,高29.5米,曾斷折數次,多次重建後,改用鋼筋混凝土製成,分三段,高57米。旗台在阮朝時,為封建王朝舉行慶典升掛旗幟之用,平時則用作嘹望台。進入城門後為石砌的寬大廣場,即大朝儀,為朝廷舉行重大慶典之處。廣場內有太和殿、勤政殿、文明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