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古老的建築(8)(3 / 3)

今天的蘭毗尼是個不大的村莊,綠樹成蔭,景色秀麗,有許多與釋迦牟尼有關的曆史遺跡。在釋迦牟尼誕生處,今建有白色方形兩層的摩訶摩耶夫人廟。廟內有一浮雕,上麵有小釋迦牟尼,他的母親和姨媽及兩位印度女神的群雕像。附近有公元前249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來此朝聖時所立石柱。廟南有新建的佛塔和佛寺,寺內有釋迦牟尼的巨大塑像。佛堂牆上繪有反映釋迦牟尼生平的彩色壁畫。

蘭毗尼是佛教徒朝拜的聖地,幾千年來,蘭毗尼吸引著尼泊爾和世界各地的佛教徒,至今每年仍有成千上萬的人,長途跋涉,來到這裏尋覓佛跡和參謁佛祖降生地。蘭毗尼每年都在尼曆正月釋迦牟尼誕辰日舉行盛大的廟會,當地人將佛祖像放置在一輛裝飾華麗的木輪大車上到處巡遊,佛徒們雲集在此朝覲。寺廟中經聲不絕,香霧繚繞。

蘭毗尼是尼泊爾和世界的驕傲。釋迦牟尼的人們相信佛祖的母親之所以選擇了蘭毗尼是因為這裏的環境寧靜祥和。對於每一個虔誠的佛教徒而言,釋迦牟尼就是佛,代表著寧靜和遠離塵世的喧囂。

拜赫萊要塞

阿曼擁有的國土麵積不大,卻有為數眾多的城堡和要塞,被人們稱為“千裏城堡之國”。這主要是由於它的曆史原因所造成的,曆史上阿曼的統治者為了阻止沙漠遊牧民族貝特因人及波斯人的入侵,在各地修建了相當數量的監視塔和城堡,這些工事加強了整個國家防禦外敵的能力。

拜赫萊要塞是阿曼重要的防禦工事之一,它被修建在一個曾經多次作為阿曼都城的綠洲城市裏。據說,拜赫萊要塞始建於公元14世紀,采用磚石結構,底層由數米高的大型石塊壘砌而成,要塞環繞在大約12公裏長的城牆之中,城牆上設有通道和多個監視塔,土兵在此巡邏站崗,及時通報敵人的情況。要塞內設有避難所,共分為兩種,分別叫做“阿斯瓦爾”和“蘇爾”。

“阿斯瓦爾”一般僅供臨時避難時使用,是一種可供一戶或幾戶人家使用的避難小屋,“蘇爾”在當地語言中的意思是“圍牆環繞的土地”,它比“阿斯瓦爾”大,設施也比較齊全,是供部族使用的附屬於要塞的早期堡壘,可以作為永久性的避難設施。

摩亨佐·達羅考古遺址

今巴基斯坦所在地區最早的文明,是在肥沃的印度河流域發展起來的。到約公元前2500年時,這裏已出現規模較大的城市,其中之一就是摩亨佐·達羅。

摩亨佐·達羅的城市總體規劃非常先進且又極為科學,在當時可謂土木工程中的一項偉大成就,無怪乎很多人將其稱為“青銅時代的曼哈頓”,但在信德省方言中,摩亨佐.達羅真正的含義是“死者之丘”。這座印度河古文明鼎盛期的最具代表性的城市遺址,在地下埋沒幾千年後,終於20世紀開始被揭示。

城市整個被分為好幾個部分,包括一座位於高處的“城堡”和地勢較低的城區。一條寬闊的大馬路自北向南縱貫城市,每隔幾米就有一條東西向的小街與之成直角相交。此外,還有小巷組成的不規則的路網與小街相連,住宅房屋的牆壁很厚,表明至少是兩層樓房,大多數為多間建築,有些房子很大,包括幾套院落,有些則是簡陋的單間房屋。

房屋是用燒製的磚塊建成的,據考古學家稱,“砌磚的精細程度幾乎無法再提高了”。大多數住宅的底樓正對馬路的一麵均為毛坯,沒有窗戶——這種旨在防止惡劣天氣、噪音、異味、鄰人騷擾和強盜入侵的城市習俗至今仍為近東地區的許多地方遵行。通常房屋門位於後麵的小巷,對著一個寬敞的門廳,向前是一個院落,房屋的采光、通風十分良好。

當歐洲人還生活在村莊裏,英倫三島上的巨石陣正在建造的時候,生活在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人已經擁有了世界最先進的供水和排汙係統之一。在摩亨佐.達羅,一個水井網絡為每個街區提供方便的淡水來源。

幾乎每戶人家都有沐浴平台、許多家庭還有廁所。城中還有一個範圍廣大的排水係統將多餘的水帶走。於1925年挖掘出土的大浴池是被一個大建築群包圍的磚砌大水池,位於城市公共部門的正中心,盛有一池深水,它在當時是一個技術上的奇跡,在古印度的建築中也是獨一無二的。

大多數研究者認為大浴池不僅僅是一個公共洗浴區。大浴池和眾多的沐浴平台暗示洗禮儀式在當時的社會中非常盛行,這種儀式今天在巴基斯坦和印度仍很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