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古老的建築(3)(3 / 3)

婆羅浮屠塔

婆羅浮屠塔俗稱“千佛塔”,梵文意為“山丘上的佛塔”。整座建築宛如一座龐大的曼陀羅,塔是實心的,沒有塔柱,沒有門窗,完全用石頭砌成。塔呈上圓下方形,體現了東方民族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共分10層平台,由下至上逐漸縮小,中間有一條筆直的石階通道。第一層至第七層為正方形,第一、二層是壇基,邊長123米,埋於地下;以上幾層的邊長逐次為120、89、82、69及61米。第八層到第十層是圓形平台,直徑分別為51、38及26米。塔頂是鍾形主佛塔,原高7米,底部直徑10米。塔的基底麵積約1.5萬平方米,原高約42米,傳說由於雷擊使塔頂遭到破壞,現在的佛塔高度不到40米。

婆羅浮屠塔在建築上是按照佛教“三界”之說規劃的,下麵二基台表示“欲界”,中間四層回廊表示“色界”,上麵的圓台及塔頂則表示“無欲界”。佛塔的層次結構象征了由塵世走上極樂世界的途徑,每層上都刻有浮雕,地下二層塔基上刻有描繪地獄景象的浮雕,五層平台之間的高大回廊石壁及欄杆上鑿有描繪釋迦牟尼生平事跡、佛教故事與宗教儀式的浮雕1460幅,內容取材於幾部佛教經典,還有1212幅裝飾性的浮雕,內容包括當時爪哇宮廷及人民生產、生活形態、風俗以及各種動植物等。全部浮雕連接起來總長可達4000米,有“石頭上的畫卷”之稱。

在中間五層平台上還安放著432個神龕,每個佛龕中有一尊佛像,圓形平台上建有72個鍾形小塔,塔內也有佛像,與成人身軀同大,盤腿而坐。佛像按照東、南、西、北不同方向取有不同名稱,而且每尊佛像的神情、手臂、手掌、手指各部分都各不相同,造型逼真,工藝上乘。主佛塔塔座上刻有蓮花圖案,內有兩室,室內有一尊沒有雕刻完工的佛陀像。

對於婆羅浮屠塔何時建成這一問題,眾說紛紜,有的專家說它始建於公元770年左右的夏連德拉王朝時期,有的說建於公元9世紀中期。不論是何時建成的,它一定凝聚了千萬人的心血及汗水。1006年,麥地拉火山噴發,引起地震,周圍居民紛紛出逃,佛塔漸漸荒廢。14世紀,隨著島上伊斯蘭文化的盛行,佛塔更是備受冷落,幾乎被人遺忘。到了1814年英國占領時期,佛塔才重為世人所知。二戰後,在聯合國文教基金會的援助和國內各界的捐助下,開始了大規模的修複工程。曆時幾年,耗資2250萬美元,整修後的佛塔又煥發出昔日的光采,吸引著數以萬計的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和旅行者。

普蘭班南寺廟群

普蘭班南在日惹市東北約16公裏,因擁有大量佛教和印度教的古建築而聞名於世。普蘭班南寺廟群由240多座廟宇組成,大部分已淪為廢墟,但一些主要的廟宇在人們的努力下得以重建,煥發昔日的風采。普蘭班南的寺廟是陵墓和廟宇合二為一,既保存國王及王室的骨灰,廟中的神佛又代表了國王及王後的化身。寺廟的結構基本相同,建築材料都是石塊,造型很美,統一中又有所變化,並不顯單調。

普蘭班南寺廟群中最著名的有三群佛教寺廟和一群印度教寺廟,三群佛教寺廟包括塞伍寺廟、普勞桑和沙濟萬姊妹寺廟和卡拉桑寺廟。“塞伍”意為“千座寺廟”,約建於公元普蘭班南寺廟群是現今印度尼西亞境內最大、最美麗的印度教廟宇,是記錄印度尼西亞人祖先燦爛文化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