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兩座佛塔是為佛陀十大弟子,扣的舍利佛和目犍連建的,據說其中一座中藏有舍利佛和目犍連的舍利,1851年被發現後,曾被英國殖民者將其掠往倫敦,直到1952年印度獨立後才還回來。
佛教在印度滅亡之後,大多數佛教著名聖地都遭到毀壞,桑吉的佛塔現為印度最大的佛塔,其豐富的雕刻作品是古印度佛教之精萃,在佛教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其佛塔建築表現了早期印度佛教建築的風格。
胡馬雍陵
胡馬雍陵坐落在廣闊的花園中間,使人想起《古蘭經》中描繪的天國景象景象,綠樹、泉水、神宮,象征著另一個世界的極樂生活。
胡馬雍陵是莫臥兒帝國第二代帝王胡馬雍及其妃子的陵墓,1562年由胡馬雍的遺孀哈米達巴奴主持建造,曆時9年方全部竣工,為莫臥兒王朝陵墓之最。印度的建築在莫臥兒帝國時期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18世紀以前這個帝國幾乎每一位皇帝都在他們身後留下了若幹出色的大型建築,可以說除了莫臥兒帝國的第六代統治者奧朗則布外,所有早期印度莫臥兒帝國統治者都是偉大的建築師。胡馬雍即位後,曾一度被阿富汗人擊敗而流亡波斯,後借助波斯的力量得以複位,因而,當時印度無論從政治、經濟方麵,還是宗教文化等方麵,均受到波斯的明顯影響。隨著伊斯蘭王朝在印度建立,伊斯蘭教建築也開始興盛。伊斯蘭風格的建築以圓頂,拱門和繁富的幾何裝飾圖案為特色,強調和諧對稱的形式。胡馬雍陵即是一座伊斯蘭式的大型陵墓。陵墓坐落在一個寬闊的大院內,規模宏偉,四周圍牆長約2000米,采用四麵相同的設計特點,正中正方胡馬雍陵四壁有分兩層排列的小拱門,中央有優雅的圓形白色大理石圓頂,圓頂中央豎立著一座黃色金屬小尖塔,光芒四射。
形的寢宮建在高大的長方形石台上,全部用紅砂石築建,占地40多平方米。寢宮內呈放射狀。通向兩側高22米的八角形宮室,上麵各有兩個八角形涼亭。中央寢室安置胡馬雍和皇後的石棺,兩側則是王子和莫臥兒王朝其他重要人物。
庫特卜塔約建於1199年,氣勢磅礴,風格獨特。當晚霞映照於塔上時,更有一番神秘的氣息。這座塔是以阿富汗的傑姆塔為藍本,為紀念伊斯蘭的勝利而建的,又名“勝利之塔”,號稱“印度七大奇跡一”之一。塔分為五層,下麵3層用紅砂石建造,上麵兩層用白色大理石以及紅砂石建造,塔身由下至上,各層高度縮小節奏逐漸急促,緊密排列著豎向棱線。每層外形各不相同。第一層是24個交疊的三角形和半圓形柱子,第二層是半圓形,第三層是三角形,第四、五層則是白色大理石中央有紅砂石。塔內有良好的通風和采光設備,沿著379級螺旋形階梯,可以直達塔頂,眺望新、舊德裏城以及亞穆河和秀麗風光。
關於庫特卜塔的建造者,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從塔內石壁上的刻文看,此塔大約是德裏最後一個印度教統治者喬漢為他的王後建造的紀念物。公元1199年奴隸王朝第一個國王,德裏的穆斯林統治者庫特》將其改建為伊斯蘭風格。14世紀,由於雷擊的破壞又重修了第四、五層。總之該塔不是一朝一代建成的,而是經過多次續建而成。
與庫特卡塔毗領的是庫瓦特.烏爾伊斯蘭清真寺,它是印度伊斯蘭建築中最古老的清真寺。1193年開始興建,為了顯示“伊斯蘭的力量”和就地取材,修建該寺時破壞了27座印度教和耆那教的寺院。但由於采用原建築的材料,在庫庫特卜塔建於一片茂盛的林木之中,全塔高72.5米,氣勢磅礴,是德裏最高的建築瓦特.烏爾伊斯蘭清真寺的柱子上,可以看到一般回教寺院所看不到的神像,看上去多少有點印度傳統建築的印象。1211年又進行了第一次擴建,麵積擴大了3倍。1295年~1315年進行了第二次擴建,麵積擴大了10倍,在南入口建造阿萊伊門。主禮拜堂擁有東西寬43米,南北長32.4米的中庭,現大半已損毀。正麵有厚約4米的大拱門,左右各有一個小拱門。清真寺遺跡內豎有一根高7米,重約6噸的鐵柱,底部和頂部的直徑分別為0.4米和0.3米。據柱上的梵文記載,大約鑄於印度教國王統治時代,即公元10世紀以前。鐵柱經過一千多年的風吹日曬雨淋卻從不生鏽。有專家對其成分做過化驗分析,發現它含鐵質99.72%,其它物質有碳、矽、硫和磷。古印度人如何使用合金製造如此龐大的鐵柱,至今還是一個謎。去庫特卜旅遊的人,一定會去觀看這根鐵柱。每天都有很多人圍在柱旁等候,一個一個地背靠鐵柱,雙臂向後反抱大鐵柱。因為有人相信,凡是反抱鐵柱雙手能接在一起的人可以一生好運。鐵柱被人抱的部分鋥亮而光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