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優化組織結構
這主要包括建立合理的分層結構、年齡結構、專業素質結構等。一般來說,富有生命力的學派大多是由德高望重的學派領袖和一群各有所長的“孩子們”組成。盧瑟福學派就是一個典範,中子發現者查德威克擅長管理,卡皮查是強磁場設計方麵的奇才,考克饒夫具有非凡的科學洞察力和技術洞察力,達爾文則具有非凡的數學洞察力,狄拉克那獨一無二的邏輯能力堪稱出類拔萃。正如人們所評述的那樣,盧瑟福學派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善於把各種人才結合成一個科學研究集體”。
3.3培育學派內部文化環境
建立充滿活力的自主結構,一個容易被忽視卻又十分重要的方麵是建立生動活潑、振奮向上、具有濃烈創造氣氛的學派內部文化環境。這種小文化環境是其他科學社會組織無法比擬的。在一次訪問哥廷根時,閔可夫斯基被哥廷根數學學派這種小文化環境所打動,他說:“一個人哪怕隻在哥廷根作一次短暫的停留,呼吸一下那兒的空氣,都會產生強烈的工作欲望”[6]。相互尊重、真誠合作、自由探討、心理相容是這種小文化環境的重要內容,也是人才效應得以有效發揮的必要場所。
學派成員可能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年齡、性格互有差異,各有特長。但他們能夠以學術進展為最高目標,在學派領袖的領導和協調下,精神上和諧、目標上統一、智力上互補,既有合作又有競爭,使得他們能在一個集體裏進行富有成效的工作,這一切造就了科學學派這種獨特的內部文化環境,同樣也會使得人才效應的最大化。置身其中,人們可以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闡發自己的思想時,大家都不在乎這會不會冒犯其他同事,從而人人都可以不懷任何偏見交換看法,這才是真正的、地道的科學探討。眾所周知的布爾巴基“瘋子式”的討論尤具特色,旁人都難以理解討論數學怎麼會大喊大叫。哥本哈根給科學界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也是它的“平等、自由地討論和相互緊密地合作的濃厚的學術氣氛”[7]。
隨著科學技術向深度和廣度的擴展,科學技術的社會化加速發展,科技人員的數量以指數形式增加,科研機構迅猛膨脹,科學研究涉及的空間尺度、投資強度和複雜程度的加強,意味著科技人才的群體合作上升為科學研究的關鍵性條件,科技創新的主體由單槍匹馬的英雄變為由相對穩定的聯係而組成的社會群體,它所具有的集成優勢和人才乘數效應正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因此,為了造就優秀的科學學派,促進科技的進步,要求我們必須把發揮科學學派人才的乘數效應放到戰略地位。
注:①20世紀70年代,“滯脹”成為美國經濟的重要問題。經濟學家在解釋這個問題時形成兩派。“鹹水”學派主要來自馬薩諸塞州坎布裏奇(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所在地),他們試圖在凱恩斯學派的框架下解釋滯脹問題;而來自五大湖區附近的芝加哥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和羅切斯特大學的學者則是“淡水”學派,他們開始采用新方法,對當時的主流發起挑戰。普雷斯科特跟隨1995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小羅伯特·盧卡斯等人加入了挑戰者的行列。
參考文獻
[1]李倫.試論科學學派的形成機製[J].科學學研究,1997(9)
[2][美]加蘭·E·艾倫.20世紀的生命科學[M].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2000
[3]夏水華.對80年間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的統計分析及思考[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1(3)
[4]閻康年.科學革命與卡文迪什實驗室[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5]C.瑞德.希爾伯特.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
[6]楊福家.哥本哈根精神[J].自然雜誌,1985(8)
[7]李倫.試論科學學派的社會運行[J],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