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小議唐詩對於構建和諧社會的幾點啟示(2 / 3)

此外,在人際關係中,尤其是在時下的市場經濟大潮下,“誠信”二字顯得更加重要,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中和諧人際關係的基礎。人當以誠信為本,而講誠信的基礎在於“德”,唐詩中也不乏這樣的詩句。高適的“萬裏赴知己,一言誠可歎”,祖詠謂“以文長會友,唯德自成鄰”,儲光曦的“令德同本人,深心重知己”,賈島的“辯士多毀訾,不聞談己非”,賈島的“君子豈苟合,擇交如求師”,邵謁的“為絲若不直,焉得琴上聲”,隻有對朋友講誠信,對社會講誠信,才能建立一個文明有序和諧的社會。

2.人與社會的和諧

人同時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社會屬性是人最根本,最重要的屬性,任何個人活動總是受社會環境的製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的。要實現這些特征,就必須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這也就要求個人處理好自身與社會的關係,堅持集體主義,從大局出發,對於社會中需要救助的弱勢群體、貧困地區給予幫助,盡量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在特定的時代的曆史背景下,在不同的社會階段,人與社會的和諧又有著不同的意義。

在初唐詩歌中有“洗盡鉛華,獨存體質”的勇於開拓進取的精神;盛唐詩歌中,有杜甫的“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磅礴氣勢,有李白的“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裏寫入胸懷間”,抒發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和渴望為國家建功立業的壯誌豪情。這種積極進取和蓬勃向上的精神不僅反映了當時國力的強盛,更體現了一種和諧的社會狀態和開放、開明的政治環境;中唐是唐詩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轉折期,詩歌中有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憂患意識和懷濟蒼生的悲天憫人之心。令我們耳熟能詳的有白居易的《賣炭翁》,反映了社會動蕩和人民疾苦;晚唐詩歌中,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表達了作者對千瘡百孔的唐王朝的憂慮,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切。《郡齋獨酌》中的“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表達了作者希冀在晚唐多事之秋做出自己的貢獻。這種懷古傷今、反躬自悼和不甘沉淪的社會責任感充分體現了唐人心係國家命運,情牽民族興衰的人生觀、價值觀。

從初唐、盛唐、到中唐、晚唐,不同階段的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隨著時代背景、政治格局的變遷,唐人的曆史使命感及自身的價值取向也不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們都抱著“兼濟天下”的人文情懷,希望社會安定和平,繁榮昌盛,隻有在此基礎上,個人的遠大理想和宏偉抱負才能得以實現。這對於我們現今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是重大的:隻有國家內部環境搞好了,人與社會的關係和諧了,我們的經濟才能發展,人民生活才能改善,民族才能振興,國家才能富強。這就要求我們社會中的個人要以大局為重,以集體為先,“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此外,唐詩句中救弱濟貧的思想也值得關注一下。如:羅隱的《金錢花》:

占得佳名繞樹芳,依依相伴向秋光。

若教此物堪收貯,應被豪門盡劚將。

前兩句寫金錢花名字起得好,楚楚動人,可親可愛;後兩句出語冷雋,欲擒故縱,戳穿了剝削者殘酷無情、貪得無厭。越是渲染金錢花的姿色和芳香,越能揭露剝削者的本質,一揚一抑形成鮮明的對照。

再看皮日休的《金錢花》:

陰陽為炭地為爐,鑄出金錢不用模。

莫向人間逞顏色,不知還解濟貧無。

詩人在詩裏借助想像,把金錢花和社會上用作交易的金錢結合到了一起,並借題發揮,將之聯係到濟貧、公正、善良的人,暗示隻有這樣的人才能受到敬重。這就象“金錢花”,如果僅僅隻有一個金錢的外貌,那沒什麼可以逞強的。反之,金錢如果能幫助窮人,如詩中的含義的那樣是替弱勢群體講話,並以藝術化的語言借著這個形象來反映人間的不平事,這首詩才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