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構建高校後勤和諧團隊的思考(2)(2 / 2)

1.努力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原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和諧全麵發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因此,作為培養人思想道德素質的主要陣地,德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和靈魂,為和諧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培養合格公民。大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堅持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的辯證統一。中國自古以來就主張“尊德性”與“道問學”並重,“學者所以學做人也”。西方現代大學理念也將人的全麵發展作為核心。愛因斯坦主張:“學生離開學校時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這些思想都強調,大學所培養的人,不單單是某一領域的技術匠人,更應該具有以專業知識為根基的人性化理念和價值取向及精神追求。

思想道德教育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思想導向功能。德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傳播和倡導特定社會的思想、意識、觀念和輿論,把社會理想有計劃、有目的地滲透到思想道德教育,社會良好的風氣、氛圍和環境中,從而把人的思想和行為導向社會發展所要求的方向。德育的影響應該包括兩個層麵:一方麵,德育應該麵向全社會、各階層,人的發展過程各個階段都離不開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全社會都應該注意發揮德育的思想導向功能;另一方麵,德育又是學校教育之首,學校德育對青年一代的靈魂塑造,有賴於教師在思想品德上的言傳身教。因此,通過德育來宣揚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想和觀念,培養和諧社會所需要的和諧意識、和諧精神等,將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任務,學校、家庭、社會、企業各個方麵的思想道德教育都可以引導全社會的人形成“和諧”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發展公平正義、誠信友愛等道德精神,從而影響全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觀念的和諧發展。

通過人的思想品德、人格修養、理想追求、文化修養、情操情趣、心理性格等精神風貌表現出來的人文素質包含著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素質教育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中國傳統文化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重視人文精神和人文教養,重視對人自身的教化和塑造。曆代教育家都對人文素質教育進行過探索,但真正對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在人文素質教育上起到塑型作用的,還當首推儒家文化。儒家學說中“天下為公”、“舍生取義”、“天下歸仁”等等對社會理想的追求,對完美人格的塑造,都本於修身。修身是強調對己負責,對社會負責的具有終極關懷深蘊的偉大人道主義學說,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集中體現。人文素質對一個人精神境界的升華、創造力的開發及思維方式的拓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當代大學生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知識層次最高的公民,必須具備以下人文素質:祖國的觀念、人民的觀念、社會主義觀念、集體觀念,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國家的建設,民族的複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鬥、獻身的精神;以誠信觀念、自律意識、合作意識、服務精神為中心的積極的人生觀、道德觀;以勤奮刻苦、不斷創新為核心的科學精神和較高的創造力。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應以培養人文精神,尤其是上述精神品質作為核心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