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創建人文素質教育基地的重要性及具體措施
根據實際的調查,許多理工科大學生不僅文學知識、藝術知識欠缺,對中國及世界曆史和文化遺產知之甚少,且語言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審美能力嚴重不足。其實,不隻理工科學生如此,文科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也不容樂觀。目前,大學生忽視的不僅僅是文史哲方麵的知識,更是一個人的綜合人文素質,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文化遺產。
可以看到,如今相當比例的大學生隻關注目前有用的證書和必修課程考試的分數,缺少長遠的眼光,對有益於自身全麵成長的人文素質方麵的課程和講座不加重視或者重視的程度還遠遠不夠,他們認為學習這方麵知識難以達到立竿見影的成效,似乎與求職或者考研毫無關係。這種錯誤且短淺的思想和意識反映到具體行動上,就體現為學生對學校在人文素質方麵的教育活動不能積極地給予配合,隻為應付了事。老師再竭盡心力開展工作,與學生的努力方向不一致,各行其是,那麼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效也就可想而知了。
建立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基地為學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提供了一個主戰場,是一個能起到統一管理的主要載體,為學校人文素質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學校要通過開展多樣性的宣傳活動,使得師生統一思想,提高對建立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基地建設的必要性的認識,從而積極主動投身人文素質教育基地的工作。在搞好基地建設過程中,領導是關鍵。為此,學校和學院都應建立專門的領導小組,並製定相關規章製度、考核製度,將基地建設與評價先進集體和個人結合起來,充分調動搞好人文素質教育的積極性。
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基地相對於整個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來說,算是一個專門負責學生素質教育的分會場,它必須為學生提高人文素質、豐富課餘生活提供廣闊的平台,因此要以多樣的教育和發展模式吸引學生的眼球,比如可以針對學生的專業背景、興趣愛好等特點,從尊重學生意願的角度出發,開展主題教育、人文風講座、打造校園精品文化等活動,采用的方式可以涉及文藝演出、藝術作品欣賞、文體競賽、社會實踐等方麵。這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展示自我的平台,而且在活動中不知不覺就鍛煉了學生的文化修養和人文素質。
5.人文素質教育多方麵的探索
要通過宣傳教育的輿論工具,大力倡導全社會對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視。高校要作為先鋒隊,引導全社會認識到:真正合格人才的標準,其基本素質應當是全方位的,不但應該具有較強的專業素質,而且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質。這是從深層次反映人才的質量,也是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要應付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成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必須要轉變全體社會成員的教育觀念和人才質量觀念,以此為人文素質教育的成功實施提供可
靠的保證。
任何一所高校的校園文化都是隱性課程,它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熏陶作用不容忽視。充滿人文精神的校園環境會時刻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提醒他們要努力成為高素質的人才。所以,學校要充分利用好校園的資源,比如利用好黑板報、電視廣播、櫥窗、校報等文化宣傳設施,結合校園的綠化、美化成果,使校園環境的主題充滿人文教育的文化品位,為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實施提供舒適的育人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