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在過年、過節、喜慶之日,忌穿純白、純黑衣服。婚服忌白色;在喪葬期間忌穿紅色、花色衣服;特別是守孝期間,喪眷忌穿豔服;逝者的壽衣衣袖宜長忌短,據說手長衣袖短,兒孫要討飯;衣服破了忌不及時縫補,俗語曰:“小洞不補成大洞”,“一尺不補二尺五”;忌穿破爛衣服串親、訪友。
民間在棺木方麵有何禁忌?
盛殮死人的棺材,漢族一般以鬆柏製作,禁忌用柳木。鬆柏象征長壽。柳樹不結籽,或以為導致絕嗣。有的地方用柏木做棺材要摻一些杉木,據說完全用柏木做的棺材會遭天打(觸雷電)。壽材做好後,擱在那裏不能移動。俗說隨便移動,對本人不利。壽材要放到幹燥處,越幹燥越好,據說如此能使本人來世疾病稀少。否則,就會多病災。壽材要早早漆好,不然的話,殮後再漆,死者要摸暗弄堂。布依族棺木多用梓木、杉樹或紅椿製作,禁忌使用鬆樹和刺包樹製作。民間以為,鬆樹砍了,再不會發芽,若用鬆樹做棺材,會使子孫斷種;若用刺包樹做棺材,會使子孫得麻風病。棺木外一般漆朱紅色,禁忌用其他顏色。
外出走山路有何禁忌?
外出走山路時,若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不能答應,也不能回頭看,民間以為這可能是鬼魅在試探。人名為人體的一部分,若答應了,靈魂便為鬼魅所逮,人將遭不測。行路時,還忌諱遇上殯葬的,俗以為不吉利;或將衣帽脫下,撲打數次,以為破解,謂之“散晦氣”。在山裏,旅行者最忌遇見瘴氣。遠看著山頭有煙似的、霧似的東西蒸蒸而上,這是瘴氣發生了。抽葉煙是一個避瘴氣的法子,還有其他有強烈氣味的東西,也可避瘴氣。
“七不出、八不歸”是怎麼回事?
“七不出、八不歸”即逢七的日子不出門,逢八的日子不歸家。其實這是人們的誤解,其正確的解釋應該是這樣的:“七不出”,說的是出門前,有七件事沒辦好不要出門。這七件事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即平常我們說的開門七件事。以前出門的人往往是當家人,是一家的主心骨,因此必須安排好家裏的生活才能出門。“八不歸”說的是出門後,有八件事沒做好不要回家。這八件事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古人的八條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違犯了任何一條,都是對不起祖宗,都無臉麵對家人。
你知道楊公忌嗎?
在山西省的許多地方有一個忌日叫做楊公忌。相傳北宋時,宋太宗趙匡義征遼,名將楊繼業帶領楊家將隨行保駕。一日兵行至兩狼山前,楊繼業認為羊(自家姓楊)遇兩狼,恐有大禍,諄諄告誡兒子們要小心行事。後來宋太宗中了遼國的計策,被圍困在幽州城中,岌岌可危。在萬般無奈之際,楊家將自告奮勇,裝扮成宋太宗一行前往遼營議和。宴會上,雙方兵刃相見。結果大郎替了宋王死,二郎短劍一命亡,三郎馬踏肉泥漿,四郎流落到番邦,五郎怕死當和尚,七郎亂箭把命喪,八郎前來救父命,李陵碑前碰死楊老將。全家出幽州,血戰金沙灘,死的死,亡的亡,恰巧這一天是五月十三,與楊家將的“失散”吻合。“十三”與“失散”諧音,又是楊家將的忌日,所以人們把這天叫做“楊公忌”。
為什麼忌用手指月亮?
在江西南昌及杭州等地,皓月當空的夜晚,婦女們總要告誡小孩不要用手指月亮。這是因為月亮裏有位月神,小孩如果用手指他,他便以為是一種侮辱,到夜深人靜便悄悄地割去該小孩的耳朵。小孩犯忌後恐他割耳的話,必得誓以至誠地向他唱道:“月光爺爺,莫怪,你拿耳朵還給我,我拿刀子還給你。”這一不能手指月亮的禁忌,表麵上是因為月牙像一把彎刀,當月亮遭小孩侮辱時,就會割下小孩的耳朵,其實,這是遠古的月神崇拜的遺存。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