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說,自從衡水王被一個刺客化裝成守軍兵士闖入府中刺殺身死之後,衡水城內早就亂成了一鍋粥。城裏麵都傳言道,那刺客本來是一個神仙——這從他身高八尺,儀表堂堂的外貌就可以看出,更莫說能他取人首級於無形,來無影去無蹤——若不是神仙,誰有這般手段。又有傳言道,衡水王大逆不道,因而天神下凡來取他首級……又道,虞舜有神仙相助,乃是真命天子……。
當即,虞舜又趁著衡水城內大亂,趕忙揮軍打城,不到半日工夫,那衡水城裏的守軍便都放下兵器投降了——虞舜大喜,趕忙傳令三軍拔寨入城。
虞舜領兵入得城來,卻又有一個兵士跑來報道:“陛下,適才收拾營帳的時候,在您的書案上發現一條布帛,上麵寫著什麼字,我不認識……喏,您看!”說著就將一條布帛遞到虞舜的手上。
虞舜滿腹狐疑地接過那布帛一看,卻見那布帛上寫著四個工整的大字:“勤政愛民”。虞舜心裏道:“我的營帳內時常都有人把守,抑且,我也經常在裏麵,並不經常到外麵去,這字條會是何人所留的呢?”想了一遍,又道必定是許由無疑了。
沒過幾日,河北境內的軍兵就都聽說了衡水王身死,虞舜已經取下了衡水城的消息,便也都紛紛繳了刀槍不再抵抗。於是,大禹幾乎不費什麼工夫,便得以一路從邯鄲殺到衡水來和虞舜會合了。
虞舜合了大禹的軍隊,又收得衡水王的殘部,手上登時便有二十萬可調度的大軍。於是,隻花了半個月不到的時間,便將滄州和保定攻下,一舉平複了河北全境。
虞舜又分派軍隊駐守河北,自己便頒師又回到洛陽。不久,虞舜又下令各處鎮守邊疆的大將同時出兵,清剿華夏各地的殘餘軍閥勢力和流寇土匪——一則是因為天下久經禍亂,老百姓都厭倦了戰爭;二則是虞舜深得民意,乃是天下百姓公認的真命天子;因此,虞舜的聖旨一下,天下的軍兵都同心協力,對剩下的那些割據軍閥和土匪流寇人人喊打,沒多久就掃除了那些殘餘的敵對武裝勢力。
九州的殘寇都已掃除,虞舜又宣布定都運城,命四海之內輕徭薄賦、休養生息,兵革不興、與鄰為善。
此後,虞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興革——安定天下之後的虞舜采納了羲和的建議,以文官治天下,那些頗有戰功的武將,也都讓他們授勳封地,安享太平去了。
原本,虞舜在南征北戰的過程中,隊伍中不僅湧現了許多戰功赫赫的武將,更有許多文官嶄露頭角,他們的有的才思敏捷,有的極富謀略,早已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認可。虞舜在征戰期間已舉用的管理型賢臣有禹、皋陶、契、棄、夔、龍、垂、益等人,但他們的職責和分工都很不明確,造成了司職範圍的重疊、機構繁冗的弊端。
那時,天下方才初定,虞舜又任命禹擔任司空——這是大禹繼他父親鯀之後,再次承擔起治理水土的官職——大禹的父親鯀因治水不力被堯帝誅殺(那個中隱情,因大禹當時年幼,並不知曉)——他心裏也早有繼承父誌的想法。因此被任命了這個官職的大禹自然也十分感激虞舜看透了他的心思。而虞舜任命大禹這個官職的時候卻還別有用心:那時,他已經察覺自己的兒子商均沒有什麼大才幹,就決定繼續考察戰爭期間威望最高的禹,並讓他建立更大的功勳,以便讓他以後成為自己的繼任者——畢竟,此時河水的泛濫已經減輕很多了——果然,沒過多久,虞舜又命禹攝行政事,自己則有了空暇和娥皇女英遊山玩水。
虞舜又命棄擔任後稷,掌管農業;命契擔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擔任“士”,執掌刑法;命垂擔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擔任“虞”,掌管山林;命夔為樂官,掌管音樂和教育;命龍但任“納言”,負責發布命令,收集意見。並且規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績,由考察三次的結果決定提升或罷免。通過這樣的整頓,政治上“庶績鹹熙”,各項工作都出現了新麵貌。
最後上述的這些人都建樹了輝煌的業績,而其中大禹成就最大,他盡心治理水患,身為表率,鑿山通澤,疏導河流,終於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樂業。當此之時,“四海之內鹹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麵。
(第三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