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2 / 3)

隨著林漢帝國疆土的不斷擴張,政府的日常行政工作也越來越繁重,李光地的權力得到了極大地加強,到了現在,不少地方府、州一級的地方官員任命,往往都可以自行任命,朝廷中樞各部司衙門,更是在大學士直接掌控之下。因此,帝國中央政治格局,也逐漸從行政、監察、軍隊三公鼎足而立的狀態,慢慢轉變為以大學士李光地為首的內閣製度,而除李光地之外,陳夢雷、周培公和吏部、禮部、工部、戶部、刑部五大尚書及通商侍郎許淡陽就是內閣成員。

基本上,許多事情一般都是先由這些高級官員進行會議商討,得到統一意見之後,才向皇帝林風進行彙報,進行最後地請示。

這些年來,林風真正直接關注的事情隻有三樣,一是軍隊事務,包括部隊的調防、補給以及旅級以上高級軍官的提拔;第二是地方巡撫、布政司、按察司的任命;第三就是數額較大的財政支出。

皇帝和群臣心照不宣,雖然林風的威望和權力幾乎無限,但皇權卻一直控製在一個比較適當的範圍之內,那就是軍隊、人事和財政。

也正是皇帝對具體行政事務的放手,林漢帝國的擴張勢頭才是如此的迅猛,李光地政府一直保持了相當高地效率,中央政府的權威受到了地方尊奉,各種政策、法令都得到了相當有效的執行,而從來沒有出現過諸如前朝的忽然聖旨一到、宦官太監橫插一手爭權奪利的現象出現。

但是,隨著帝國統一任務的完成,外部軍事壓力急劇削弱,朝廷內部的派係鬥爭也逐漸浮出水麵。

任何國家政權之中,恐怕都存在著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派係,林漢帝國當然也不會例外。

實際上,相對於文官集團,軍隊內部的派係鬥爭甚至出現得更早。在現在的漢軍之內,僅在陸軍之中,以趙廣元為首的從龍係、以馬英為首的遼東係和以張勇、趙良棟、王進寶、孫思克為中堅的降將係三足鼎立,彼此涇渭分明,站隊毫不含糊。

雖然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發生彼此拆台的事情,但在大小事情的處理上,譬如軍械補給、軍官的提拔任用或者防區地盤的劃分等等,那都是有“老軍門”的“栽培愛護”,各有各地靠山,平時開個會,大家寒暄熱鬧,笑容滿麵,兄弟長哥哥短,但若是認真了朝心裏去,那也是人人心裏都有本帳。

這種派係局麵說嚴重,那也似乎沒什麼了不起,至少絕對沒有發生叛亂的可能;但若是說不嚴重——放眼一看,簡直觸目驚心,幾乎蔓延到了軍隊中的各個角落,甚至連軍校也是如此:馬莊武學是從龍係的根據地,豐台學兵大營是遼東係的地盤;而保定士官學校則是降將係的老巢,各派人馬心照不宣,彼此井水不犯河水。

作為皇帝親兵的近衛軍自然也同樣如此,瑞克的近衛第一軍,毫無疑問,自然是從龍係的代表;趙應奎的近衛騎二軍、王忠孝的近衛騎三軍,那就是遼東係效忠陛下的鐵證;排到馬進良的第四軍、於成龍的炮兵第五軍,那就證明降將係對皇帝的耿耿忠心了。

甚至連海軍也是這樣的三角平衡架勢。

其實在很早的時候,海軍之內還隻有兩派,一派是降將係施琅;另一派則是從龍係王大海,兩者分別執掌一支艦隊,彼此秋色平分,頗為完美,但隨著帝國的擴張,新進加入的遼東係慢慢成長壯大,成為軍方支柱之後,卻一直沒有機會把勢力延伸到海軍中去,故而對此極度不滿,幸好,在產生嚴重矛盾之前,林風就察覺了這種趨勢,所以就從遼東係中精心挑選了一批軍官搭起了第三艦隊的架子,以南洋作戰的名義撥出巨款,在大連、秦皇島進行增補和訓練,直等到遠征軍歸來之後,就順理成章的任命慕容鵡為海軍準將,成立海軍陸戰部隊,與施琅、王大海兩係平衡。

可以說,對於軍隊的穩定、勢力派係的平衡和安撫,林風可謂是煞費苦心,從漢軍成立之日起就開始小心經營,從無到有,由小入微,戰戰兢兢,不敢有一日輕忽,既要做得小心翼翼、不偏不倚,又要不動聲色、光明正大,好教旁人看上去風平浪靜、一派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