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1 / 3)

公元一六九一年春,漢元興六年四月。隨著漫長的冬季逐漸逝去,大地回暖,道路靖淨,林漢帝國對蒙古高原的戰爭準備已進入了最後階段,遠在甘肅蘭州的甘陝大都督趙良棟發來密奏,稱:

“伏請吾皇萬歲金安,臣陝甘都督軍務趙。奏陳:自上諭遷甘陝大營以西,南北大軍陸續跟至,糧馬日隆……至三月上旬,北上兵馬亦屯聚已畢,軍械、戰馬、糧草均聚,合有七軍、三十三旅,計馬兵兩萬八千餘、步卒十萬零四千餘,大小火炮兩百餘門,隨軍文案官佐大夫逾五千餘,匠營、民團、丁夫集十九萬六千餘眾……

時兵糧完備、部伍齊整,三軍上下,常思君恩深重,求報國以效,然越冬以來,敵寇迫於關城之外、士馬屯於轅門之內,國帑日耗,臣未得上諭,不敢輕出,至宵小凶頑、賊焰囂炙,直引人發指,將士多有心怠者,臣趙惶恐,乞征期以降,而安三軍之心,此皇上之聖明也……”

接到趙良棟密奏之後第六天,駐轅張家口的蒙古將軍趙廣元也發來幾乎同樣的奏章,以北線大軍最高指揮官的名義,向北京中央朝廷報告戰爭準備工作已然結束,請求皇帝指示發動戰爭的明確日期。

不過這個時候,北京卻一派歌舞升平,絲毫沒有受到戰爭的影響。

林漢軍事集團從正式建立直到現在,已經是第十個年頭了,伴隨著帝國的崛起和壯大,林風也逐漸從一個青澀的少年成長為一位老練的君王,到了今天,這位帝國皇帝已經步入中年,嘴唇上的豎起了小胡子,對待朝中的大臣,也慢慢地從原來的言笑無忌,變成了威嚴有加。

值得慶賀的是,今年皇室裏又添加了新的成員。

今年正月十五日,就在君臣大宴之日,內閣大學士李光地、巡檢都禦史陳夢雷突然率群臣進諫,勸說皇帝“完宗嗣之昌盛,而合和四海為一家”,納土謝圖公主保日龍梅為妃,林風堅辭不允,上曰:“不忍離皇後太子之心。”

而之後正月十七日,皇後吳阿珂上奏,勸皇帝“以天下為重、全群臣忠義之心”,力主納妃,起居注記載:“帝固辭,後泣之良久,遂強允之”。當天下午,起居注又記載:“今上遊禦花園,花架忽坍,帝麵頰有損,血流不止,召太醫院醫正劉雲飛入上書房。後聞之,責禦花園總管太監楊芾三十杖。”

這樁小小的風波一直到三月底才漸漸沉落下去,阿珂皇後見事情已經成為定局,反想如果還是和皇帝搞冷戰,徒然是白白便宜了那個小狐狸,想到了這一層,心裏也就慢慢地淡了下去,借著清明節祭奠宗廟的機會,和林風重歸於好。

因為皇帝麵頰受傷的關係,之後的一個多月林風一直沒有主持朝會,但皇帝的遭遇顯然得到了廣大朝臣的同情,事實上,當宮裏麵的小道消息傳出去之後,不少太學生甚至還義憤填膺,打算上書陛下,力陳聖人之家國格言,請求廢後,不過這種衝動而危險的事情顯然得到了太學官員的有效控製,當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禮部一票官員一個個嚇得魂飛天外,要知道當今皇後陛下的確不是個善茬,要真是弄出什麼亂子,恐怕連皇帝也保不住。

就因為這個事情,新一年的財政預算會議也足足耽擱一個多月。

林漢帝國的中央政治格局部分沿襲了明代的傳統,相對於滿清朝廷,林風對權力放得很開,實際上,這許多年來,他雖然身為皇帝,卻一直沒有對文官政府的具體政策進行過過多的幹涉,如果說大漢王朝是一支軍隊的話,林風更像是這支軍隊的軍事主官,而李光地則擔任著政委地角色,按照林風的話來講,就是:“軍事上的事,我管;生活上的事,他管。”

這個良好的習慣自漢王時代養成,一直沿襲到了今天。林漢帝國三大塊,政務李光地、監察陳夢雷、軍事周培公,是為帝國三大巨頭,而這其中又以李光地任務最重、威權最大,排為三巨頭之首;其次就是陳夢雷,手操天下官員生死大權,排為第二;而周培公則明為太尉,其實人人都知道陛下最重軍權,他不過是個處理日常雜事的軍頭,所以就隻好排在末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