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3 / 3)

儒家官員們自然有他們的看法,曆代大儒早已根據曆史總結出經驗,就是:一個王朝武力最為強大的時候,就正是剛剛開國定鼎的時候,這時正是“海內英雄集於一堂,虎賁之士糾於行伍”,而此後一旦老皇逝去,淩煙閣圖化為黃土,朝廷內部沉苛積習一起,那就恐怕再也沒有能力對外進行擴張了,所以如果這個時候不咬著牙給兒孫們弄點家業,那大漢帝國日後多半就會象那個宋朝一樣,生活在歲幣或和親的屈辱之下了。

趙匡胤數伐北漢,宋儒們沒有阻止;明成祖屢掠蒙古,明儒們也沒有反對;如今林風要撻伐三邊,漢儒們同樣也不會群起反對。

所以,在這個觀念影響下,林風的擴張政策被迅速地獲得的通過和執行。從一六九零年開始,漢帝國百萬大軍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大整編、大換防,原西線兵團大都督瑞克被召回京師,近衛步兵第一軍歸還建製;原中原兵團大都督馬英被統帥騎兵第六軍返回奴爾幹;南方兵團同樣被裁撤,平遼將軍王大海出任兩江大都督,定南將軍劉佬泗出任閩粵大都督;四川兵團更名,定西將軍張勇出任川藏大都督;而出身近衛軍係統,深得皇帝信任的歸德中郎將幕天顏一步登天,得授天子節仗,遣返整訓南周投降部隊,出任雲貴大都督,著手在雲貴一帶進行改土歸流戰爭的前期準備工作。

隨著嚴冬的逝去,官道交通逐漸趨於平整,大批部隊修整完畢,陸陸續續北上增援,補充到甘陝都督府和蒙古都督府的戰旗之下,漢帝國兩個戰區的實力得到了急劇地膨脹,甘陝都督府轄下由兩個軍的小兵團建製一躍成為擁有整整七個野戰軍的重兵集團,總兵力達十五萬;蒙古都督府所部則由三個軍增為六個軍,加上察哈爾、鄂爾多斯等蒙古各部落仆從軍,總兵力竟高達近二十餘萬。

漢蒙戰爭的主動權瞬間易手。

就在不久之前的一六八九年,林漢帝國需要進行統一戰爭的緣故,戰略方針被製定為:北守南攻。顧名思義,即:帝國主要的攻擊力量和重兵集團集結在河南、安徽、蘇北、鄂北等南線戰場,傾國南下,爭取在短時間之內,以泰山壓頂之勢,一舉擊破所有軍閥勢力和其他地方割據政權,完成民族統一大業。

因此,在北方長達數千裏的邊疆上,林漢帝國總參謀部從甘肅到奴爾幹設立了兩道防線,第一線設置兩個兵團,其中西北趙良棟所部四萬人駐防甘陝,修建碉堡、工事、驛站和烽火台,以定點據點防禦為主,進行保守地內線防禦;而趙廣元所部三個軍分別是騎兵第一軍、王進寶的騎兵第十軍、和王吉貞的騎兵暫編第十四軍,這個集團就是大漢帝國騎兵力量最為雄厚的機動兵團,擁有超過三萬五千人的精銳鐵騎,幾乎全部駐防在長城之外,他們得到的作戰訓令就是:若戰端一開,即先發製人,率先對東蒙古科爾沁聯盟發起驅逐性攻擊,以達到延緩蒙古軍攻擊速度、掩護後方防禦部隊集結的目的。

除此之外,第二道防線就是山西、直隸、河北、河南地方駐軍了,這道防線以皇帝陛下直轄的近衛軍係統為主力,按照最保守、最不利、最具災難性的判斷,如果第一道防線陷入苦戰,不能阻擋東西蒙古的鐵蹄,那麼這支裝備最好、薪餉最豐厚的皇帝親兵就得擔負起堅決防禦、等待勤王軍彙集後決戰的任務。

當然,到了這裏就沒有必要設置第三道防線了,如果連皇帝禦駕親征的近衛軍都被打敗了,北中國的命運自然也就毫無懸念,林漢帝國也就沒什麼存在的意義了。

實際上,不論是葛爾丹和布爾亞格瑪,恐怕都沒有力量做到這一點。

麵對漢帝國政府軍的防禦體係,東、西蒙古的表現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