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節(3 / 3)

就在一切欣欣向榮之際,長江以南的政治局勢終於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事情的起因是一次莫明其妙的宴會活動。眾所周知,本世紀最為傑出的美女鑒賞家吳三桂陛下不久之前因病不幸逝世,作為一個皇帝,他的身後事自然不可能太過寒酸,所以南周皇朝這段時間一直就在忙這個,經過數十萬人的艱辛努力,那一百多斤蛋白質終於在腐爛之前安全的填進了坑裏,不過事情卻遠遠沒有結束,按照周禮上的規定,整個南周皇朝全體臣民在三年之內都得在悲傷中度過,尤其是皇室成員,所以吳三桂陛下的那些兒子孫子侄兒外甥不得不三天兩頭到皇宮裏的靈堂去報道,然後磕磕頭、燒燒紙什麼的。

按道理上講這種活動大都由繼任的皇帝親自主持,然後禮部尚書或侍郎維持秩序,不過此時此刻,因為一些特別的原因,目前南周皇朝的皇帝陛下未能產生,這真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經過一番不體麵的叫罵斡旋、群體鬥毆,爭奪皇位的雙方終於達成一致,皇位暫時懸空,由太皇太後暫時監國,吳三桂的第三子吳應貞被正式冊立為皇太子,而吳三桂長子吳應熊的兒子吳世幡被冊立為皇太孫,丞相夏國相和上國柱大將軍馬寶共同輔政,關於皇位的事情等三年喪期之後再說。

這種事情在中國曆史上非常少見,不過公允的說,這確實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不然的話內戰幾乎立即爆發,而如果內戰一起,那南周皇朝基本上就等於完蛋了,這個根基淺薄傷痕累累的政權根本經不起任何折騰。所以為了在最大程度上維護雙方的共同利益,這個有點可笑的太後懿旨經過夏國相和馬寶的審定,終於確定了下來。

當然在這個時候兩位皇位繼承人在地位上是沒有什麼差別的,所以每次進宮履行祭奠儀式的時候都是平起平坐,但在某一天卻出了一個亂子,當時兩位皇子剛剛哭喪完畢準備回家,太皇太後忽然派了一個太監出來傳達懿旨,說是要留皇太孫殿下陪太皇太後一起用膳,如果放在平常,這件事情根本沒有什麼大不了,要知道皇太孫可是太皇太後的親孫子,而且今年的年紀不過十五歲,作為一個祖母,給點慈祥和關愛絕對無可厚非,但可惜的是,這個消息馬上就被皇太子收買的太監偵知並立即傳達報告,於是丞相夏國相以及皇太子殿下極度緊張,立即奔赴皇宮質問太皇太後。

從情理上講,這種質問有點好笑,奶奶和孫子吃個飯、打個球啥的根本不需要任何理由;但在政治上講,這件事情卻一點也不好笑。

但可惜的是,這位太皇太後卻根本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當場對皇太子以及丞相大人大發雷霆,並且命令貼身太監將他們趕出了皇宮。

於是政變開始,夏國相和皇太子在極度恐慌之下,連夜逃出長沙城,奔赴嶽陽軍營,翌日發布詔書,宣布“大周不幸、奸臣亂國,至有小白之奔(注,小白,即薑小白、齊桓公。),今大周皇太子應貞,得先帝遺詔,蒙天邀幸,撥亂反正,即日登基為帝”雲雲,而上國柱大將軍馬寶也立即作出了反應,皇太孫吳世幡在太皇太後的支持下立即在首都長沙登基,宣布夏國相以及吳應貞等為“亂臣賊子、覬覦大寶、禍國殃民”之類,號召“天下人共誅之。”

按照佛家理論來說,南周出現這種事件一點也不奇怪,按照吳三桂陛下的所作所為,遭受這種報應實在是太輕了點,但這種家庭暴力卻顯然令皇室的臣子們有點無所適從,事實上盡管雙方都竭盡全力拉攏臣下,但大多數臣子還是選擇了觀望,到底這種事情風險太大,如果不是實在沒辦法,誰也不願意貿然把唯一的賭注押上去。

南周江西駐軍大將高大節宣布響應夏國相號召,接受皇太子領導,廣西孫延齡部、雲南胡國柱部宣布向長沙效忠,然而貴州、四川、湖北等省大部分地區的官員和駐軍卻緘口無聲,擺出一副騎牆的態度。

最大的對手發生內亂,這種事情實在是令北京上下額首稱慶,不過這個時候林風倒沒打算立即介入這件事情,雖然他和兩位皇帝皇帝陛下說起來都算是親戚,而且兩位皇帝陛下都在第一時間給這位大舅子和小姑爺發了情詞懇切催人淚下的信箋,但就政治上講,這個時候插手卻無疑是件非常之不明智的事情,而退一步來說,就算是他想立即插手,那也隻能吆喝兩聲。照目前的軍事態勢來看,距離南周邊境最近的一支軍隊也隻布置在安徽和江西邊境,中間還有無數大大小小的偽清地方軍閥,一路殺過去也得兩個多月。

按照總參謀部的部署,現在林漢帝國現階段的任務根本不是飲馬長江打垮南周,而是把盤踞在江蘇和浙江的兩個偽清王爺的辮子剪了,所以趁著南周內亂,目前的戰機火候正好。

就在林風風風火火的調兵遣將時,遠在陝西突然發來了一封八百裏快馬飛報。大漢安西將軍張勇、寇北將軍趙良棟聯名上奏:數天之前,南周漢中大將馬鷂子王輔臣秘密派人於安西將軍大營請降,王輔臣稱,願率本部六萬大軍,為漢軍前驅,火拚南周四川總督王屏藩,為漢王一舉奪取四川,以為投效之禮。

牽一發而動全身,神州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