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節(3 / 3)

“這次下官奉漢王之命,與趙將軍出師晉北,蒙大王洪福,王師連戰連勝,實在是普天同慶,”崔維雅端著酒杯,站在衙門的台階上,叫得聲嘶力竭,“蒙各位父老抬愛,為我王師祝捷,實在是感激不盡哪!”

“哪裏、哪裏……”,“崔軍丞太客氣了……”、一大票地主老財一齊轟然而起,個個謙遜不已。

一個老頭兒娓娓顫顫站起身來,場麵立即靜了下來,看得出,這位老頭似乎在涇縣大有威望,“王師西來,驅逐韃虜,拯萬民於水火,濟涇縣於危難,本縣上至士紳、下至黔首,無不感念萬分,今日為大漢祝捷,實乃理所應當!……”

崔維雅饒有興趣的打量著這位老頭,這個老家夥穿著一套青布長衫,漿洗得幹硬幹硬,不少地方還打著大塊補丁,還真不看不出有什麼名堂。不過他也知道山西人脾氣古怪,越有錢的往往看上去越象乞丐,當下走上前去微微一禮,客氣的道,“敢問老先生是?!……”

“勞將軍貴齒!”老頭兒得意一笑,“小老兒乃本地的塾師,無田無地、無產無業、無兒無女,隻不過執教六十餘年,此間大多數後輩,老朽都曾教他們寫過字罷了……”

崔維雅肅然起敬,就傳統來說,鄉村教師在地方上的威望那是高得不得了,就算是地主老財也是不能不給麵子的,而這個老頭顯然在這個位子上成就非凡,難怪此間這麼多頭麵人物服氣--所謂尊師重道,綱紀倫常,麵對自己的啟蒙老師,誰敢屁話?!

“哦……真是失敬、失敬!”崔維雅鄭重的朝老頭再次行禮,“此次我大漢進駐涇縣,望老先生不吝教誨!”

“教誨是不敢當的,”老頭坐了下來,忽然歎了一口氣道,“咱們這些人都是罪人哪,當初韃子來的時候,大夥為了家業,不敢擅動刀兵--按照你們漢軍的說法,那可都不是叫‘漢奸’不是?!”

“咳……咳……這個嘛……”崔維雅有些尷尬,幹咳著道,“這個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大夥能迷途知返,咱們大漢那是一定回寬宥的!……”

“如此甚好,漢王能有這份慈悲,也是咱們涇縣之幸哪!”老頭感慨一番,隨即苦笑道,“老朽雖一鄉間腐儒,卻也知如今韃子勢大,而我大漢王師雖然軍勢犀利、所向無敵,但要了結此間戰事,怕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罷?!”

崔維雅微微一怔,心中警惕,朝東方拱了拱手,緩緩答道,“老先生此言差矣,我家漢王英明神武,攻必取、戰必勝,區區蒙韃,乃癬創之疾也,”他轉過身去,大聲說道,“諸位放心,待我家主公一道,此輩蠻夷必將一掃而空!”

“那時、那時,請將軍恕老朽妄言之罪!”老頭深深躬下身子,但崔維雅遜謝之後,方才問道,“守禦外寇,人人有責,不知大漢有什麼地方用得照涇縣人?!”

崔維雅稍稍沉吟,隨即笑道,“老先生果然不愧為涇縣大賢,他日下官必稟報主公,為先生請賞--至於涇縣人的事情嘛,本官以為,諸位父老鄉親隻需多多支援我軍輜重就好,其他上陣殺敵的事情嘛,當然還是咱們大漢官兵來做!”

老頭的眉毛皺成一團,臉上的皺紋似乎愈加深刻,他露出一絲無奈的笑容,點頭道,“將軍言之有理、言之有理--隻是涇縣地方貧瘠、出產微薄,不知道大漢要多少錢糧才夠呢?!”

崔維雅呆了一呆,和老頭對視良久,緩緩移開目光,一掃剛才的和藹溫馨,冷冰冰的道,“守土抗敵,乃是我大漢百姓的本分,咱們大漢官兵流血拚命,也正是為了涇縣百姓的太平……”他慢慢坐了下來,舉起酒杯一口飲盡,轉頭笑道,“咱們為了漢人的榮耀生計,連性命都不顧了,難道涇縣百姓還在乎這區區錢糧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