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節(2 / 3)

截至今天為止,殘忍的殺戮持續了整整六天,橫在漢軍行軍路線上的山寨全部被攻破,雖然其中不少山寨嚴格按照軍事要求,選擇在地勢險峻的地方建立寨牆,並且還修建不少陷阱、溝渠之類附屬工事,但在漢軍麵前依然不堪一擊,這裏的防禦標準相對於遼陽、天津之類大城市來說簡直就是一個笑話,摻雜著泥巴和石頭的土牆當然不能抵擋火炮的轟擊,從趙良棟發出命令的那一刻開始,沒有一個山寨能夠阻擋第五軍兩個時辰以上,出於對“漢奸”極端仇恨的心裏,漢軍士兵對山寨裏的“守軍”極為殘酷,往往破寨之後大肆殺戮,很多曆史悠久、人口上千的大寨在一番大戰之後,往往被漢軍殺得一個不剩,隨後大火蔓山,將一切人類建築夷為平地。

濃鬱的血腥味令烏牛山和逕縣瑟瑟發抖,當漢軍推進到第六天頭上,準葛爾臨時委派的幾個“鄉官”尚未等漢軍攻來,便叫齊家人舉家自焚,隨後山寨奚零哄散逃離一空,方圓數百裏裏內所有山寨的族長、頭人紛紛攜帶美酒、肥牛、羔羊、糧食、布匹前來漢軍大帳“犒勞王師”,而駐守涇縣的“新附軍”立即兵變,數十名擔任“監軍”的準葛爾軍官被斬殺幹淨,他們的腦袋成為手下“反正複漢”的晉見之禮。

趙良棟不大會幹這些“文縐縐”的事情,按照慣例,綏靖地方,安撫人心的事情一般都由隨軍文職軍官來辦,所以出頭露麵的是新近的提拔的第五軍權參謀長崔維雅。

崔維雅是直隸大名府人,他進入漢軍的曆史倒也還是相當有趣,他是清廷順治三年的進士,本來一直住在自己的老家裏享受腐敗的地主生活,不過後來因為朝廷缺乏官吏的關係,康熙下詔命令挑選一些舉子就仕,於是他使出渾身解數,上下打點好不容易過了關,可就在即將放缺的這個當口,林風率軍打進來,於是稀裏糊塗的混在吏部官員堆裏成了俘虜,最後又不得不隨大流投降了漢軍,不過這個時候李光地的吏部曹經過審查甄別,他的身份問題忽然又被卡住了,說他是清廷的官員麼,他又沒有正式下印,說他不是清廷的官員麼,他又在偽清的吏部備了案,總之是相當之不好處理。放回原籍無疑是違反政策的,直接任用卻也是不合規矩,於是就被掛了起來,成為北京城裏的“三無人員”--對於一個士人來說,這是一種巨大的侮辱,這種侮辱並非是因為他愧疚於自己的投降行為,而是因為漢軍的忽視,本來投降已經夠心痛了,而投降之後人家卻忽然又看不上了,這不是憑空折辱人麼?

幸好當年大漢開考,崔維雅一氣之下當即單刀赴會,果然一舉高中,由於對李光地政府意見很大,於是就轉為軍官,在馬莊武學畢業之後分配到第五軍趙良棟麾下任參謀軍官。

因為參與策劃進攻路線的關係,他這次也差點丟了腦袋,不過命運總是喜怒無常,他的滿腦袋“雜學”不但讓他免了這場學光之災,還令他就此因禍得福飛黃騰達,一躍成為第五軍的二號人物。他的雜學強項,就是修繕水利橋梁,在老家的時候就是地方上的河道專家,這次漢軍在道路上遇到了諸多麻煩,卻偏偏沒有工程兵這一專業兵種,於是趙良棟就命令他戴罪立功,擔任漢軍工程兵技術監督的角色,他在這個位置上表現得非常出色,所以趙良棟幹脆將錯就錯,向上推薦他為自己的參謀長。

這次部隊進駐涇縣之後,趙良棟連例行的“拜會地方士紳”都懶得幹,剛剛安下老營,擺擺屁股就帶人視察新近投降的“新附軍”去了,所以崔維雅隻得獨立將這個擔子挑起來。

為了表示大漢對各級鄉紳的重視和禮遇,崔維雅在涇縣衙門辦了一場大規模的酒會,當然這個東西和自助餐之類拉不上什麼關係,實際上條件也是相當之簡陋,涇縣是個窮地方,消費水準很地下,而且走便全城,崔維雅也沒有發現一個什麼適合辦宴會的地方,所以這個檔次就不得不拉了下來,雖然是官方宴會,其實就沿著知縣衙門那條街一字拉開,排上數百張桌子,擺上三五個菜一壺酒就算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