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不計得失,勤於做事,前程無虞(1 / 1)

心安則福至矣。

內心平靜就會帶來福報。

搞陰謀的人都是內心不安的,時刻都在焦躁之中,這是一種精神懲罰,更是禍事的前兆。淡泊之人隨遇而安,不為富貴謀劃,不為浮沉揪心,有違良心和道德的事更是休為,他們的精神負擔是最少的。氣定神閑是正人君子的修為所至,他們有崇高的追求,努力踐行,自會得到上天的眷顧,一生無憂。

盧承慶的珍惜

唐太宗時,盧承慶在秦州都督府參軍任上,盡心盡責,深受人們的讚許。

一次,他以河西軍事上奏朝廷,為此不惜親自考察數日,曆盡辛苦。盧承慶的一位朋友對他說:

“時下官員奏聞,常常應付了事,你大可不必這樣認真。也許皇上不會認真看你的奏章,那麼你的努力就徒勞了。”

盧承慶正色地對朋友道:

“為皇上分憂,為朝廷盡力,這是人臣的本分,豈能草草應對呢?隻要是我盡力了,這才是不失職啊。”

為了給臉上貼金,盧承慶的上司私下授意盧承慶瞞報不足,誇大功績。上司對盧承慶指點著說:

“不使皇上憂心,也是我們做臣子的職責。你不可太較真了。”

盧承慶看出了上司的用心,他心中厭惡,語氣也多了幾分生硬,他直言道:

“軍事大事非同小可,倘若皇上和朝廷據此誤判,當是天大之罪。若為邀功出此下策,隻怕他日性命難保啊。”

盧承慶堅持據實上報軍情,太宗見他寫的奏疏條理分明,不避短處,大為驚奇。不久,盧承慶被召入朝中,太宗提升他為考功員外郎,掌管官吏考課。

盧承慶的升遷使許多人嫉妒他,盧承慶自己卻絕無欣喜之狀,他對家人說:

“別人隻見我得到了什麼,卻看不見我付出了多少,難怪他們這樣說三道四啊。你們不可和他們爭辯。”

盧承慶身為朝官。仍是勤學不止,從沒有休閑的時候。他謝絕一切宴飲,全力處理政務,不敢有些許大意。

太宗對盧承慶十分讚賞,升任他做了戶部侍郎,且對百官說:

“盧承慶不善言辭,隻在政事上竭盡心力,這樣的人實在不多了。許多人不理政事,卻一心想著升官發財,朕是不會讓他們得逞的。”

不久,太宗又打算任命盧承慶為檢校兵部侍郎,且讓他掌管選拔官吏的大任。太宗誠懇地對盧承慶說:

“選拔官吏,沒有公心的人萬難勝任。你守身如玉,隻予不取,朕對你最有信心呐。”

盧承慶推辭道:

“選拔官吏是吏部尚書的職責,臣不敢越權行事。”

太宗命他不許推辭,盧承慶於是接下重任。他不貪不占,辦事秉公,一時招來了許多人的責怨。

有人勸他開通一點,說:

“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允,隻要你稍做變通,好事便會源源不斷。現在不少人記恨你,我真為你擔心呐。”

盧承慶一笑道:

“你所說的好事,在我看來是惹禍的根苗,哪裏是什麼好事呢?我若枉法徇私,貪取私利,早晚都會東窗事發,到時就悔之晚矣了。沒有什麼比我和我的全家平安更寶貴的了,這才是我最想要的。”

唐高宗永徽初年,盧承慶被褚遂良誣陷,被貶出朝。

在家人的哀怨聲中,盧承慶卻不急不躁,表現出難得的平和。盧承慶把家人召集到一起,告誡他們說:

“和人的生命相比,官職和財產都不重要,我們為什麼要愁眉苦臉呢?我們全家毛發無損,個個康健,這是我最珍惜的。我自覺無愧於心,無愧於朝廷,所以我就一身輕鬆了,你們千萬不可學人勢利,目光短淺。”

後來,盧承慶又獲重用,重新入朝。他平淡地看待這一切,心境和追求並沒有改變什麼,反是更加謙恭謹慎了。

臨終的時候,76歲的盧承慶對兒子說:

“我的一生並沒有在做官上鑽營,不想卻官位自來,越做越大。做人也是一樣,隻要良心不失,不計得失,勤於做事,前程自然無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