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即得焉。
舍棄即是獲得。
想要獲得什麼,終要舍棄些什麼,隻想獲得而不願舍棄是不可能的。有得有失是人生的常態,不付出代價,就得不到任何收獲了。攘除災禍是人生的大事,為此舍棄些致禍的東西,本不足惜。人不能隻看到利益,而看不到利益背後的災禍,在此舍棄利益,便是獲得了吉祥。
馬援的回絕
東漢時的名臣馬援12歲便成為孤兒,受盡了苦難。馬援的哥哥馬況見弟弟少有大誌,便時常鼓勵他幹大事。馬況曾對弟弟說:
“你是誌向不凡的人,將來要投效明主,切不可貪圖小利而為奸小所用。你是個容易衝動的人,在此一定要謹慎啊。”
馬援長大後做了郡督郵。一次,馬援押送一位囚犯到司命府,途中囚犯向他敘說了自己的冤情,涕淚橫流。馬援同情他的不幸遭遇,竟私下將他放跑,自己也隨後逃亡。
馬援逃到北地郡,在當地放牧牲畜為生。人們漸漸知道了他的義舉,十分崇拜他,許多人都歸附了他。
馬援漸漸富足起來,有牛、馬、羊數千頭,糧食數萬斛。一日,馬援把手下的兄弟和朋友召集一處,對他們說:
“人在富貴的時候,就要賑濟窮人,否則僅是一個守財奴而已。我任何時候都不能失去義字,財產豈能獨吞呢?”
他把自己的財產全部散給眾人,自己隻要了羊皮大衣和皮褲。王莽新朝末年,各地紛紛起兵,群雄逐鹿。王莽的堂弟衛將軍王林招兵買馬,用以和群雄對抗。
王林慕名征召馬援,他派人對馬援說:
“壯士義薄雲天,眼下國家有難,正是壯士報國之時,請不要推辭。”
馬援困厄久了,一聽征召便要答應,他的朋友勸他道:
“王莽無道且庸,天下才會如此混亂,這樣的昏君不能扶助他。”
馬援爭辯說:
“君主無能,做臣民的更要擔起責任,糾正君主的過失,何況我大誌未伸,此時正可借機行事啊。”
馬援不聽人勸,投效了王莽。王莽讓馬援做了新成大尹。
王莽失敗後,馬援為了避禍,隻好在涼州隱居起來。這期間,馬援十分沮喪,他對追隨他的好友說:
“我盡心盡力,不想得到這樣的下場,這是為什麼呢?”
好友歎息說:
“你為昏君效忠,完全找錯了對象,焉能有成呢?你對誰都講忠講義,這不是優點,而是致命的缺陷了。以後若想成就大事,你就要非改不可。”
馬援苦思多時,不得不點頭道:
“你說得不錯。”
在蜀稱帝的公孫述和馬援是同鄉,平時兩人關係也很好。公孫述為了拉攏馬援,用很高的禮節來招待他,催促他加盟。
一次,公孫述為馬援縫製了衣冠,當麵交給他,後道:
“你我交情匪淺,我們正可成番大事,為何你遲遲不應呢?”
馬援一笑,隻道:
“此是大事,且容我仔細思慮。”
公孫述為了讓馬援早做決定,說要封他為侯,授予大將軍的職位。馬援的隨從沉不住氣了,問他說:
“公孫述對你仁至義盡,無可挑剔,你不會拒絕吧?”
馬援歎氣道:
“公孫述隻對我一個人優待,卻不虛心迎接天下有才能的人。他的那些大將謀士,不修邊幅,無能無智,由此可見公孫述的昏庸了。我曾誤投王莽,這次不可犯錯。”
馬援回絕了公孫述,在特別敬重他的隗囂手下做了綏德將軍。
建武四年(28年)冬天,隗囂派馬援為使者給光武帝劉秀送信。劉秀在宣德殿召見馬援,對他多有勸慰。
馬援見劉秀寬厚仁和,心生敬意。劉秀讓馬援隨從自己巡視黎江,又轉向東海。一路上,二人談論甚歡,劉秀的禮賢下士令馬援感動不已。
回到隴右後,馬援對隗囂說:
“皇上洞察深邃,又有謀略,不是一般人能相比的。在我看來,他的胸懷和氣度,和漢高祖十分相似啊。”
隗囂心中不悅,冷冷地道:
“劉秀善於偽裝,你被他騙了,不必當真啊!”
馬援左思右想,決定投效劉秀,他對心腹說:
“隗囂雖對我器重,但他不識大體,隻想割據一方,我看他是必敗的。大丈夫不能愚忠,當報效明主,否則就會貽誤一生了。”
後來,馬援借機離開隴右,來到洛陽,做了劉秀的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