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學術背景也非常有意思,他原來不是漢學家,學的是印度學和梵文。很多歐洲漢學家以前學的都是印度學,因為印度學在1900年前後在德國最受歡迎,有很多大學都有印度學專業。在我們波恩大學,作為浪漫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的威廉·施萊格爾(他的哥哥弗裏德裏希·施萊格爾同樣是著名的浪漫主義的創始人),在波恩大學最早設立了印度學係。他還是第一個學習梵文的德國人,當時有二十所大學可以學習梵文。為什麼福蘭閣要從印度學轉到漢學呢?由於他畢業之後找不到工作,他的印度學老師說:“你學中文吧。”於是,他來到北京,在當時的德國公使館做翻譯,後來回國後繼續從事漢學研究。他在當時柏林的“東方語言學院”(Seminar für Orientalische Sprachen)既學了古代漢語,又學了現代漢語,因為他認為一個真正的漢學家應該掌握這兩者。他這麼說證明他是一個進步的漢學家,為什麼呢?我學漢學的時候學的是古代漢語,我在波鴻魯爾大學時碰到一個研究唐朝詩歌的專家霍福民教授——我的導師,他是第一個說應該學習現代漢語的德國漢學家,後來我學了一年。我當時還學了現代日語,前一個教現代日語的教授告訴我們說:“你們學現代日語、現代漢語,也隻能用來點點咖啡而已,沒必要學什麼現代語言。”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都是這麼想的。所以,福蘭閣可以說是德國漢學的先鋒。我的導師因為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中國曾跟胡適等一批中國學者交往甚密,所以他的現代漢語特別好。以前我並沒有想過到中國來學習漢語,但中德建交給了我一個機會,我說:“我不想去,因為我對現代漢語一點興趣也沒有。”霍福民教授卻告訴我說:“你應該去!”他逼著我來了中國。我應該感謝他,因為我從中國回去就找到了工作,而且從來沒有失過業,就連現在退休後,我還繼續在中國的大學裏工作。今天我還沒有講完,下次接著講。
附錄3.5
Alfred Hoffmann (1911—1997)
中文名:霍福民、霍夫民、何弗曼、何亞培。中文譯名:阿爾弗雷德·霍夫曼。
德國漢學家。生於1911年,曾在柏林和漢堡學習漢學。1940年底,霍福民與羅越(Max Loehr,1903—1988)從德國來到當時的北平,在中德學會從事漢學研究和翻譯工作。二次大戰後,他在西德的馬堡大學擔任講師,自1961年起,霍福民任柏林自由大學漢學係教授。自1963年起,他又轉到波鴻魯爾大學擔任漢學係教授,並在此榮休,直到1997年去世。霍福民的研究涉及漢學的諸多領域,他對中國的語言、文學(特別是詩詞)很有造詣,晚年他也研究過中國的哺乳動物和鳥類(Glossar der heute gültigen chinesischen Vogelnamen: ein lexikographischer Beitrag zur modernen chinesischen Sprache: chinesischdeutsch und deutschchinesisch; mit einer systematischen bersicht über die Vgel Chinas. 1975)。1950年他出版了《南唐後主李煜的詞》[Die Lieder des Li Yü (937—978). Herrscher der Südlichen T‘angDynastie]一書,從而將譯出中國抒情詩詞的水平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此外,霍福民執教多年,培養出了一批德國優秀的漢學家,其中顧彬就曾是他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