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3.3
Herbert Franke (1914—)
中文名:傅海波。中譯名:赫爾伯特·弗蘭克。
德國著名漢學家。生於1914年,為著名漢學家、曆史學家、蒙古學家海尼士(Erich Haenisch, 1880—1966)的學生和後繼者。曾獲得過法學和哲學博士學位。自1952年起擔任慕尼黑大學漢學教授。1953—1954年曾擔任聯邦德國駐香港總領事,1974—1985年擔任德國研究聯合會副會長、會長。傅海波的研究領域為中國曆史和語文學問題,重點是宋元史和蒙古史,他同時也關注中國美術史和中國內地與邊疆各民族的交往史等。此外,他本人也很關心德國漢學的發展,撰寫過《漢學》(Sinologie, 1953)、《德國大學中的漢學》(Sinologie an deutschen Universitten, 1968)等多種著作。
附錄3.4
Mechthild Leutner (1949—)
中文名:羅梅君。中文譯名:梅希蒂爾德·洛伊特納。
德國漢學家。畢業於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獲漢學博士學位。1978年起,就職於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中國當代政治、社會和文化。2004年起,被聘為漢學係教授,同時兼任柏林自由大學孔子學院德方院長。羅梅君的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史,特別是社會史、婦女史、中德關係史、中國共產黨史和漢學史。她的博士論文論述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在20世紀40年代的發展。自2002年起,羅梅君成為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的榮譽教授,以及北京大學和南京大學曆史係的名譽客座教授。
羅梅君曾於20世紀70—80年代在北京大學進行學習和研究。她也是《北大史學》、《中國研究》等多本雜誌的編委會成員,《柏林中國研究》叢書(Berliner ChinaStudien)的主編;發表過的論著、編著、論文、評論及報道、學術報告等多達166種。她還主編德國學界最主要的漢學雜誌《中國社會與曆史》。從1990年以來,她還參與研究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的課題研究。她是柏林自由大學學術評議會和曆史文化學術委員會的成員,也是該校亞洲學術協會顧問組成員。其代表著作有《北京的生育婚姻和喪葬:19世紀至當代的民間文化和上層文化》、《政治與科學之間的曆史編纂——30和40年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曆史學的形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