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臨汾、運城(4)(2 / 3)

東亮將豌豆煮熟去皮仍像用綠豆摻柿餅的辦法炮製好,讓丈夫李壯帶到鹽池下去吃。丈夫回來後就對她講,今天你用什麼好東西做的,不但好吃,而且耐飽,幹起活兒力氣增強了不少。妻子就說用豌豆。月餘光景,鹽工們發現,李壯幹活不累,都覺得奇怪,這家夥吃了什麼好東西這麼勁大。豪爽的李壯亮出用豌豆做成的東西讓大家分享,果然大家力氣猛增,鏟鹽速度加快了不少。大家都問李壯,這好東西什麼做的,李壯一五一十就把妻子怎樣去做告訴大家。有個上了年紀的老鹽工說幹脆把好東西叫做“綠豆糕”,一個鹽工說叫“東亮糕”也行,因為是李壯妻子東亮做的。大家一致說這兩個名字都好,你一言我一語地對李壯說,幹脆讓你妻子專門給大家做吧。以後他的妻子就專門做綠豆糕了,鹽工們吃上綠豆糕有了力氣加快了工效。綠豆糕就成了鹽工的專用食品,慢慢地越傳越遠,直到今天成了運城的一道著名小吃。

15、鶯鶯塔的蛙叫聲

永濟的普救寺,自元代著名劇作家王實甫的《西廂記》問世之後,不但聞名全國,而且在國外也頗有名氣,曆來為世人所向往。更讓人著迷的是寺院內的那座鶯鶯塔,人們來到塔下以物撞擊,旋即便會從塔中發出“嘎哇、嘎哇”的叫聲。人們把這種聲音譽為金蛤蟆的叫聲。

說起普救寺鶯鶯塔的蛙叫聲來,還有一段風趣的故事。

唐代是我國佛教盛行的時期。大禪主為了表示對釋尊的虔誠,大建佛塔。鶯鶯塔就是在那時建造的。相傳當時有一鼎鼎有名的建塔大師,名叫智高。門下有好些徒弟,其中有一個出類拔萃、手藝很出色的弟子,名叫勝強。此人雖是心靈手巧,才華出眾,然而卻一貫好勝心強,自恃聰明,妄自尊大,盛氣淩人,無心從師。有一次,他竟然在眾徒弟麵前誇口道:“何日裏,與師傅試比高下;顯神通,倒不如八仙過海。”眾徒弟聽後,瞠目結舌,群起而斥之曰:“大膽狂徒,汙言不愧!”事後,曾有一弟子將此言告訴給師傅。師傅歎息道:“謙受益,滿招損,理固然也。待機會將他一軍。”事不過久,恰巧師傅智高奉大禪主指令,讓其在蒲州府(永濟)附近建造兩座高塔,如能按期完工則受獎,否則就受到懲罰。

接到指令之後,智高心裏又高興又擔心。心中思忖著:工程大,時間短,我一人怎能承擔得起?正在一籌莫展之際,猛想起弟子勝強。便想:我與勝強各自為戰,完工後,識出破綻,露出馬腳,我便教訓他一番。心思已定,便吩咐弟子,各執其事。

師傅來到距蒲州老城東五華裏的黃土高原上。這兒西臨黃河,南望中條山,確實是個好地方。塔址選擇好之後,就開始動工。他從塔的外形到塔的內形,都經過精巧設計,細細切磋,一絲不苟。經過十個春秋的辛勤勞動,一座高達十三層的四棱錐形塔,便矗立在黃土高原上,此塔取名“舍利塔”。且說那弟子勝強得了師傅的指令,早已高興得眉飛色舞,不亦樂乎。隻聽得他口中連連喝道:“真乃時來運轉,良機已到,隻盼得擂台比武,待我奪得狀元再回朝。”他徑直地奔向距蒲州老城東南約十華裏的中條山的半山腰上,居高臨下,西望滾滾的黃河,北仰巍峨的黃土高原,心裏直樂得開了花。不久,施工開始。那弟子決心從塔的外形上狠下功夫。挖空心思,巧立名堂,精雕細刻,企圖用塔的外形裝飾來壓倒師傅。總之,他是費了一番心血,十年乃成,與師傅相繼完工。此塔是六棱錐形十三層塔,取名“多寶佛塔”。

這兩塔相繼完工之後,在觀光的那天,遊人如流,觀者如堵,眾人觀後,讚不絕口。師徒二人值此相互鑒賞,互指弊病。在眾人的一陣陣喝彩聲中,你看那弟子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地誇道,“蒲州有個萬固寺,離天隻有八九尺。”這一來,師傅有些尷尬。須臾,師傅隻好應道:“蒲州有個普救寺,將天磨得咯吱吱。”話音剛落,那弟子麵帶怒色地說:“多寶佛塔六麵體,站在高處看舍利。”接著,師傅當即回了一句:“舍利塔有金蛤蟆,手擊妙處叫呱呱。”弟子聽罷,張口結舌,目瞪口呆,不知所措。眾人哄堂大笑起來,羞得那弟子漲紅著臉、低著頭,隻好向師傅追問其中之奧妙。師傅首先嚴肅地批評了他平時不虛心從師的態度,然後,語重心長地說:“多寶佛塔從外形上看,美觀迷人,但從內形上看,卻沒有什麼獨到之處;舍利塔恰恰與其相反,在外形上平淡無奇,在內形上卻別具一格。”師傅一麵說著,一麵手拿石塊,輕輕地對著塔基正前方約摸兩丈遠的石板上連叩數下,手起石落,塔中便發出“嘎哇,嘎哇”的蛙叫聲:“我把這種聲音稱金蛤蟆的叫聲。”弟子聽罷,連稱妙哉,鞠躬下拜,口中輕輕吐道:“弟子……甘拜下風,實望師傅多多指教,我決心從師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