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止園湖水是引樊溪水注入,溪中不免有魚蝦隨遊。由於溪水從湖岸石壁跌落湖中,故有飛魚躍入水中。
13、銅鍾與鐵鍾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一河北人經商路過蟒河,看到這裏山青水秀,風景如畫,民風淳樸,遂籌資在佛爺龕和佛爺坪建起了兩座寺廟。
寺廟的兩位主持身披袈裟,四處化緣,在寺廟內鑄起了兩口巨鍾。現當地的老百姓中仍流傳著“鐵鍾裏麵放小桌,四人摸骨牌,誰也不挨誰”這句話,可見兩鍾之大。每當佛爺龕的鍾聲在山穀間響起,佛爺坪的鐵鍾也隨聲回應,鍾聲像一首和諧美妙的歌,十分動聽。久而久之,兩鍾集日月之精華,吸蟒河山水之靈氣,鐵鍾變成一口雌鍾,銅鍾變成一口雄鍾,每當鍾聲響起,便是他們傾心相談之時。
一天,兩位主持約定出門遠遊,臨走時佛爺龕主持吩咐寺內小和尚:“每日要晨鍾暮鼓,按時誦經,好生看護寺院,若門外石獅子的一隻眼睛變紅了,就說明天要降雨了;若石獅子兩隻眼睛都紅了,就說明天要發大水了,你要及時告知村裏人逃往山上。”老和尚走後,小和尚按照師傅吩咐每日認真觀察石獅的眼睛,倒也無事。過了一段時間,小和尚突發奇想,師傅一定是在騙我,這麼長時間了也沒見發過洪水,今天的天氣這麼好,我何不將門外石獅子的眼睛塗紅試試。說幹就幹,他立即找來了朱砂,將兩隻石獅子的眼睛全部塗紅了。刹時,烏雲密布,一道電光劃破長空,傾刻間,滂沱大雨從天而降,山澗的洪水陡然猛漲,水越漲越高,將兩座廟吞噬了。滾滾洪水首先將銅鍾衝向河南,鐵鍾心急如焚,緊隨在後,隨著洪流,路過濟源,進入黃河,被衝進開封卞梁城了。
14、王莽趕劉秀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改立新朝後,心懷叵測,怕劉秀日後報仇,就對劉氏宗嗣實行斬草除根的政策,把個劉氏家族裏三伏、外三伏殺得一個不留。王莽自以為得意,從此可以高枕無憂,整日裏過著花天酒地、昏淫無度、醉生夢死的宮廷生活。不幾年,流落在外,隱匿民間的劉秀已長大成人,組織先父的舊友打向京城,聲言要討王莽的人頭,祭奠列祖列宗,為劉氏宗族報仇雪恨。
王莽聞訊,開始有所不信,以為是一些草寇小民故意搗亂,後經報信的講出劉秀的眉眉眼眼,又聽說當時殺死的小劉秀,是劉家為不絕後而偷梁換柱搞了手腳,方才心驚膽寒,急急忙忙調動傾城兵馬,死守黃河,進行頑強阻擊。王莽兵多勢眾,卻因長期無綱無紀,一盤散沙。劉秀兵精將勇,綱紀嚴明,英勇善戰,隻殺得王莽人仰馬翻,一敗塗地。眼看就要被活捉,王莽遂使用緩兵計,哀求劉秀說情願奉還江山,道:“今日你罷兵息戰,明日我率領文武百官迎至霸橋,告老還鄉,作一伏首小民。”劉秀不知是計,信以為真,當下傳令三軍退兵三十裏下寨。夜間欣喜若狂,酒足飯飽後安然大睡,單等王莽送印讓位。哪知夜半三更,軍營失火,戰將由於多吃了酒,不知不覺送了性命,留下的亂作一團。哭聲、叫聲、喊殺聲驚醒了劉秀,他急忙披甲戴盔,取了弓箭,跳出營帳。就聽得王莽大喊:“捉拿劉秀,誓報辱君之仇!”劉秀聞言大驚,慌忙去找座騎,但見將士死的死傷的傷,連自己心愛的座騎也倒在血泊中。劉秀心想:“完了,蒼天啊,我劉秀替天行道,卻遭如此暗算,好狠毒的老賊。”正在此時,一匹野馬光溜溜跑了過來,劉秀也顧不得有無馬鞍,一縱身跳上馬背,衝出包圍,渡過黃河,潛入中條山中。王莽隨後就追,兩個相距不到一裏把半,前煙後塵縷縷相接。
一日,劉秀跑到陽城縣境,沿獲澤河奔走,折而向南,到達風門(今台頭風門村)時累得汗流浹背,氣喘噓噓,肚子又餓得咕咕叫,本想下馬稍憩片刻,回頭一看,王莽已追至風門坡下,人影看得一清二楚。就聽得王莽高喊:“劉秀,量你能耐再大,也逃不出我的手心,還是下來受死吧,否則我叫你粉身碎骨!”
劉秀見王莽口出狂言,氣得一言未發,拔轉馬頭便走,王莽急忙搭弓就射。就在箭羽離弦之際,風門口上突然狂風大作,吼聲似雷。奇怪的是風自風門口邊生,風門以南草木靜然,風門以北飛砂走石,天昏地暗,刮得王莽東南摸不著西北,射出去的箭又被大風刮回來。劉秀見狀驚曰:“如此生風門,放風阻惡王,遇難天相助,必有後話講。”遂探過山後折而向西。如今的風門仍然是藏風放風的大門,春天暖風徐徐,夏日涼風習習,自南而北,秋天金風颯颯,冬天寒風颼颼,自北向南,都是在風門口驟起驟落。
且說劉秀騎著野馬下了山坡,向西急行,回頭相望,王莽已步塵而來。劉秀抓緊馬鬃,兩腿夾緊馬腹,又在馬尾加了幾鞭,野馬四蹄騰空,一躍數丈,翻山越嶺,跨溝過河,如履平地,不一會兒就跑到了析城山的東門下。此時,劉秀實在支持不住數天的奔波,頭暈眼黑從馬背上栽了下來。野馬見狀,似通人性,急用前蹄刨土,刨了二尺見方一個深坑,一股清泉就湧了上來。劉秀見水如命,不管幹淨涼熱,爬下喝了一肚,方才感到渾身慢慢來勁,兩眼漸漸有神。野馬也呼嚕呼嚕喝了一肚,正休息著,卻見王莽攆來,相距不過數步,劉秀翻身上馬,用鞭急催,野馬放蹄狂奔,一溜煙消失在叢山峻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