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長治、晉城(2)(2 / 3)

那惡和尚滿麵堆笑,迎商客於寺內,以山珍海味,備酒款待。酒過三巡,商人漸覺得頭暈眼黑,跌倒在地。原來惡和尚用毒酒把商人毒死了,將其衣物銀兩全部收起,然後背著商人屍體,扔到枯井內。就在惡和尚返回栓白馬的木樁時,白馬突然前蹄趵地,後蹄一蹶,昂頭怒嘶,將惡和尚撞倒在地,然後掙脫韁繩,一聲長嘶,衝出寺門飛奔而去。

時即三更,縣令正在內室酣睡,猛聽堂鼓咚咚作響,便急忙更衣,喝令升堂,隻見守堂門當差牽著匹白馬走入大堂。縣令不由分說,氣得把驚木一拍,高聲怒斥:“大膽差役,半夜三更竟敢如此戲弄本縣,衙役們,給我拉下重打四十!”兩班衙役正要行刑,牽白馬的當差急忙跪到堂前訴說:“大老爺息怒,當真是白馬前蹄擊鼓,現在堂鼓已被白馬擊了個大洞,小人豈敢捉弄大人,望大人開恩。”這時白馬又是一聲長嘶,嚇得縣令急忙連說好話。縣令覺得奇怪,心想這裏必定有些文章,便轉向白馬伏案問:“好一匹馬,難道真是你擊鼓嗎?”說來也怪,縣令說罷,那白馬騰地前蹄跪地,雙眼淚下,連點三下頭。縣令和兩班衙役都看呆了。縣令沉思了一會兒對著白馬說:“白馬呀,白馬,你如此通達人性必有冤枉大事,你冤在哪裏?快快起來給本官帶路。”白馬一聽,昂頭躍起,徑向大堂外走去。縣令帶一班衙役跟著白馬,一直走向寺院。

再說那惡和尚,正在庫房清點銀兩,猛聽寺外扣門聲大響,小和尚急忙告與他。這個家夥一聽,慌忙把銀兩衣物藏於佛案下,連袈裟和佛珠也未來得及穿戴,就去開門。隻見白馬引著一簇人等,抬著一頂大轎,這時惡和尚已心裏害怕,連“阿彌陀佛”也未及念一聲,就癱倒在地。

這時白馬又一聲悲鳴,一直走到枯井邊,圍著井轉了三圈,雙蹄跪在井邊。縣令看白馬之狀,心裏已有八分明白,急令隨從揭開井蓋點燈投繩下井,將商人屍體打撈上來。井內屍體無數,臭氣衝天,隨即帶惡和尚返回衙門,打入死牢。

後來,縣令將此案審報府尹,批複回文將作惡多端的和尚處以死刑,黎民百姓拍手叫好。從此以後,這裏就改為白馬驛站,縣城也遷往白馬驛了。

附記:此故事被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非遺項目(民間文學類)

9、崔生遇虎

長治襄垣有一“虒亭”,是一古鎮,之前叫虎亭,虎亭之前叫西亭。西亭的鄰村有個姓崔的小夥子,他勤奮好學,很有文才。

一天,他上京趕考,走到虒亭大廟前,突然狂風四起,雷電交加,大雨直潑下來。崔生無奈,隻好進廟避雨。等到半夜時分,隻見一隻吊睛白額大虎,徐徐進來,在正殿地上打了個滾,便脫下虎皮,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有閉月羞花之貌的美女。繼而,她將虎皮疊好,置於地上,當作枕頭,睡在地下。此時,崔生想,這隻老虎非同凡虎,肯定是一隻千年虎精,我把她的虎皮藏了,看她怎麼辦。

待那美女肚皮起伏,鼾聲連連之後,崔生從梁上悄悄下來,偷其虎皮,扔在城隍廟北背後的琉璃八角井內(此井在清朝末期被填)又翻身上了大梁,繼續觀察老虎的動靜。次日一早,美女醒來後找不見虎皮,變不成老虎,正在焦躁不安、急忙尋找之際,崔生從梁上下來,說明情由,逼其成親,她不得不從。成親之後,夫妻二人順北大路上京去了。

崔生榮登金榜第一,朝廷重封,做官四年,妻子生下一男一女。任滿之後,崔生卸任帶全家四口還鄉。快到虒亭之時,美女對崔生懇求說:“咱們夫妻四年,兒女全有,俗話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更何況咱倆感情篤厚,美滿幸福,但願咱倆能白頭偕老,永不離分,你說對嗎?”崔生曰:“愛妻賢惠遠見,言之有理。”其妻狡黠一笑,脫口說道:“請先生幫我找見虎皮,帶回故鄉,行嗎?”崔生說:“可以,這有何難!”他們在虒亭驛站安歇後,崔生便找人下琉璃井打撈虎皮。但虎皮已爛,隻留額頭王字一塊。崔生回驛站將殘餘虎皮交給夫人,夫人手接虎皮,往頭上一拍,又還原成一隻吊睛白額大虎。隻見它刷地撲出門外,朝山林跑去。

這時,老虎被崔生攜兒帶女追趕上來,問道:“你管你走,孩子怎麼辦?”老虎答曰,“你帶不了,把閨女給我。”崔生將女兒朝岩石上所站的老虎拋去,老虎雙爪接住閨女後,在閨女頭上一拍,閨女馬上變成一隻小老虎,俗稱“虎姐”。大小老虎一前一後,串向西麵另一條大溝,這時,崔生父子緊追不舍,又將老虎追上。崔生又說,“你引上閨女,留下兒子我也帶不了呀!”母老虎站在岩石之上說,“你把兒子也給我扔上來。”在扔上兒子後,老虎在兒子頭上一拍,兒子馬上變成一隻小狼,俗稱“狼哥”。兩虎一狼母子三人向上穿行,鑽進深山老林。

從此,崔生把西亭改名為虎亭。後來,有個羊大人奉旨到上黨地區巡查,來到虎亭,嫌虎羊相克與羊不利,故將虎亭改為虒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