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太原、晉中、陽泉(2)(3 / 3)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麵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都不來。晉文公隻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隻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禦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麵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裏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麵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複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隻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歎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隻見那棵老柳樹死樹複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複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截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複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帶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隻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隻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

附記:“寒食節習俗”被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非遺項目(民俗類)

10、“七月十五送麵羊”的由來

在太穀,每逢陰曆七月十五,做舅父的都要送外甥一隻“麵羊”。這裏還有一段傳說呢!

從前,南山腳下有一農家婦女,生下一子,愛若掌上明珠。這孩子自小任性使氣,不服管教,直到十六歲,還是頑劣異常,無法無天。家裏人為這事好生著急。

一天,孩子的舅舅來到家中,與姐姐談起孩子的教育問題。姐姐說:“你外甥一天天長大了,可是既不愛幹活,又不愛讀書,全不懂孝敬長輩,這樣下去,可怎麼得了!”弟弟說:“你把他交給我吧!”

舅舅是個牧羊人。他給了外甥一條鞭子,讓他跟他一塊去放羊。過了一段時間,這孩子對放羊有了些興趣。時值夏令,午後便趕了羊在樹蔭下乘涼。一天,孩子抬頭看見大樹叉上住著一窩烏鴉。老烏鴉往來奔忙,銜來活食一口口喂那幼鴉。他低頭又見羊羔吃奶總是跪著銜住母羊的乳頭。孩子便問他舅舅:“這是怎麼回事?”舅舅意味深長地說:“現在是老烏鴉不辭勞苦喂小烏鴉,等小烏鴉長大了,老烏鴉飛不動了,小烏鴉也是一口口銜食來喂老烏鴉。小羊跪著吃奶是對母親的孝敬。瞧瞧它們多麼懂事!”外甥聽了此話,真有些後悔。父母將自己養大,何等辛苦!父母教育自己是為自己將來有出息。於是,他對舅舅說:“今後一定好好聽媽媽的話,做個有出息的人。”舅舅見他有悔改之意,便讓他回去,還送給一隻羊。這天正是七月十五日。

從此以後,每年陰曆七月十五,舅舅準給他送一隻羊去,以提醒他好好長進。可是,年年送一隻活羊,也沒這個必要,後來,就改為送“麵羊”。麵羊是用白麵做成的蒸熟的羊。街坊、鄰舍看見這個教育外甥的辦法好,紛紛效仿。一傳十,十傳百,一代傳一代,以致成了民間的風俗。

11、日升昌票號興起的傳說